聯合報/2019.05.20/記者林宜珊
她和多數人一樣正常的上下學,一週運動幾次,人生大有未來。9年前,Anna被診斷出患有「全身性硬化症」,從此之後,Anna皮膚產生變化、關節非常疼痛,手部功能和肺活量也逐漸退化。
在Anna最低潮的時候,馬兒Csenge出現在Anna的生命,並扮演了很特別的角色;從Csenge身上,Anna學會「耐心」。Csenge是Anna剛學騎馬時坐的第一匹馬,騎馬大大改善了Anna的身體狀況,「牠保持我的靈活度,並加強肌肉功能」。
騎馬對Anna來說是件非常療癒的事,騎馬時Anna看到自己能和其他人一樣活躍,一樣能夠自己完成所有事情;那一刻,對Anna來說,是幸福的。
「全身性硬化症」是種結締組織的異常疾病,在受影響器官引起纖維化及微細血管傷害,最終導致皮膚和全身不同之內臟器官的纖維化。主要死因為侵犯至心臟、腎臟、肺臟;症狀發作後一年存活的病人為90%,五年後則只剩70%不到。
根據不同器官的侵犯程度及範圍不同,治療計劃也會不同。但是,動物輔助療法在這裡一樣能幫得上忙;雖說一般人家中較少養馬,不過台灣也有馬術治療,透過參與馬術運動發展肢體協調、專注力、溝通傾聽、人際互動、問題解決等能力,並培養運動習慣。
在台灣也有致力於馬術治療的專業相關單位,根據台灣馬術治療中心總教練張兆遠表示,台灣馬術治療的歷程長達20年;目前以位在桃園新屋的馬術治療中心為資源最集中、體系也最完整的單位,另外位在花蓮的馬匹輔助教育中心,則是針對心靈部分,如:家暴、受虐.....等個案進行輔導。
張兆遠教練指出,台灣馬術治療現況多半運用於身心障礙的兒童個案較多,不少因肢體疾病不便活動,或是患有過動、自閉症的孩子,透過馬術治療獲得相當大的改善。
張兆遠說,許多原本連走路都有困難的孩子,藉由練習,可以坐在馬背上享受到「自由」行走,不僅僅是生理上身體狀況改善,從他們臉上展現出的笑容,可以看見這些弱勢的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有許多孩子從國小跟著他學習,如今都已經是大學生,彼此之間還保持緊密聯繫,這是他最欣慰的事情。
進行馬術治療時,治療師會視學員的個別需求,選擇適合學員的馬匹與進行方式。馬匹本身韻律也相當重要,若馬匹本身不夠穩定,患者就無法在馬背上獲得動態治療功能,如此療效也會跟著大打折扣。
張兆遠教練表示,除了身心障礙的孩童以外,也曾經遇過60多歲中風的個案,透過馬術運動進行長期復健,使身體回到健康的狀態。另外,甚至有些學員在騎馬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天賦,成為身障馬術運動選手,代表台灣出國比賽。
包括台灣第一位進世界盃馬術錦標賽的身障馬術選手孫育仁。孫育仁患有腦性麻痺,但張兆遠看見孫育仁的天賦,他安排孫育仁在馬場工讀,念書、生活起居都親自照料。在張兆遠的帶領及督促之下,行動不便的孫育仁,一上馬抬頭挺胸、挺直腰桿的身影,和正常人沒有兩樣。
或許台灣的馬術治療還不算相當普及,但其實馬也和貓狗一樣,對於患者的身心靈有著相當強大的影響,也希望台灣在這方面的發展能更加茁壯,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A Unique Bond」計畫,記錄許多不同疾病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為動物給予的支持與慰藉,引發正面影響的故事。看更多「A Unique Bond」計劃內容:https://www.boehringer-ingelheim.tw/unique-bond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120482/3818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