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19.03.02/記者林周義
衛福部自2002年開始徵收菸品健康福利捐,將其作為特定業務的財源,但收益起起伏伏,去年更跌至9年新低,民間團體批評,不穩定的財源不該制定用途,一旦菸害防制奏效,預算就跟著減低,屆時又需調高菸捐,拿民眾開刀,而收取菸捐本為菸害防制,卻因防制有成而影響預算,根本互相矛盾,直呼政府「搞錯焦點!」
「難道菸品銷量減少了,長照就不做了嗎?」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菸捐的收入法律明定「專款專用」,雖然加捐依法有據,但必然造成各政治及利益團體爭食大餅,也難免出現行政單位成立自己小金庫的疑慮,若因少部分人一時的政策性決定,影響菸捐分配,將讓各項衛生保健、社會福利及菸害防制等工作陷入經費不穩定的狀態。
「菸捐不該被當作必然的收入!」相思草人權促進協會理事長朱政騏表示,國民吸菸率下降時,菸捐收益也跟著減少,然而長照、健保等業務的推動不能有缺口,因此每當菸捐減少,菸捐也順勢調漲,等於直接拿民眾開刀。
「不是菸品銷量多,預算就多。」林清麗建議效法新加坡、香港及部分歐美國家,透過提升菸稅達到以價制量的目的,同時增加政府的稅收,讓稅收公平正義地用於各項施政,並視各項業務的需要撥出經費,將比透過菸捐收益分配更具實質上的正當性。
朱政騏則建議政府將菸捐收益回饋於吸菸者,除菸害防制,也可透過鼓勵運動的方式,照顧吸菸者的健康,若預算不足就調漲菸捐,對吸菸者來說,實在不公平。
新聞出處: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302000466-26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