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讓「罕見病」不再是「孤兒」

北京新浪網/2019.02.21/記者肖思思、廖君、鮑曉菁、林苗苗
其實,罕見病並不罕見,全部罕見病種共有7000多種,我國所有罕見病患者加在一起人數已達2000多萬……

在國內上市的藥品29個,能治療21種疾病。還有大部分罕見病無葯可用。

在美國,罕見病患者每年的平均治療費用為13.7萬美元,其中很大比例是藥費。

對罕見病的治療主要還是依靠藥物,藥品花費在罕見病患者的主要醫療支出中所佔比例往往達80%甚至更高。

據新華社電 繼部分抗癌藥降價、進醫保后,「保障2000萬罕見病患者用藥」提上議程,備受關注。近期,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強癌症早診早治和用藥保障的措施,決定對罕見病藥品給予增值稅優惠。從多發病常見病,到罕見病、疑難病,國家打出「組合拳」,滿足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葯」的期待。

罕見病防治出「組合拳」
罕見病由於臨床上病例少、經驗少,導致高誤診、高漏診、用藥難等問題,往往被稱為「醫學的孤兒」。

來自安徽合肥的兩歲多男童飛飛罹患「無痛無汗症」,常把手指咬得血肉模糊,用手拔掉自己四顆牙齒,卻都沒有疼痛感。這種罕見病在全球只有約100例。

飛飛罹患的「無痛無汗症」是目前確認的7000多種罕見病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罕見病是指患病人數佔總人口0.65‰—1‰的疾病,包括漸凍症、「玻璃人」(血友病)、「木偶人」(多發性硬化症)、不自覺跳舞(亨廷頓舞蹈症)、鬆軟兒(脊髓性肌萎縮症)、PNH(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等。其實罕見病並不罕見,全部罕見病種共有7000多種,我國所有罕見病患者加在一起人數已達2000多萬……

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張抒揚認為,「從關心重視多發病、常見病,逐漸走向關注關愛少見病、疑難病,特別是預后差的罕見病,對罕見病患者的關懷也代表著醫療的公平公正。」過去的一年,是國家逐漸規範罕見病診療的一年。

2018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等陸續出台……從癌症到罕見病,國家再次對重大疾病防治出台「組合拳」,保障罕見病患者用藥。

縮短政策紅利到基層的「反射弧」
記者採訪發現,買不到葯、救治費用高昂,成了罕見病患者的「生死考驗」。患者人數太少,葯企不願生產,患者無葯可用。

張抒揚說,首批罕見病目錄收錄的121種疾病中,39種疾病有葯可用,一共有54種葯。其中,在國內上市的藥品29個,能治療21種疾病。還有大部分罕見病無葯可用。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兒科主任秦炯說,在美國,罕見病患者每年的平均治療費用為13.7萬美元,其中很大比例是藥費。

在武漢兒童醫院,1歲多的小宇哲躺在媽媽懷裡,巴掌大的小臉被口罩遮住了一大半,小手上扎著留置針,已經住院5個月了。

「郎格罕氏組織細胞增生症——我和他爸爸聽到醫生的診斷後都懵了,兩個人坐在外面抱著手機查,查出來后又抱著孩子哭。」宇哲媽媽掰著指頭算,從入院到現在,已經花了11萬,「聽說後續治療還要花10萬多元。」

「克拉屈濱,一針7000多元,一個療程要用5支,後續要三四個療程。這還不包括其他治療藥物的費用。」醫院腫瘤科副主任李暉說,宇哲的這個病不能算白血病,跟實體瘤也靠不上邊,大病救助的政策他都享受不到。這次國家公佈了罕見病目錄,最近又大幅調低了罕見病藥品的稅負,價格會隨之調低,這給像宇哲這樣的罕見病患者帶來希望。

由於罕見病的用藥量較少,企業研發藥品的投入較大等原因,國內生產的罕見病葯往往缺乏,或者價格比較昂貴,但這種情況陸續得到改善。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遺傳與內分泌科主任劉麗教授舉例,以前想獲得治療罕見病的藥物,通過正規渠道根本買不到。患者想盡辦法買到葯后,醫院也不敢給病人用。「隨著政策的出台,納入罕見病目錄的治療藥物,通過綠色通道,快速進入中國市場。」

記者在廣東、安徽等地了解到,國家談判的17種抗癌藥政策落地,患者能享受醫保報銷待遇。安徽省醫保局介紹,安徽在2018年年底又針對另外13種抗癌藥實施帶量採購,這13種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39.52%。例如,降幅最大的藥品為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吉非替尼片,從一盒1000多元降到400多元。

群眾熱盼的還有哪些「藥方」?
在基層,重大疾病患者用藥還有哪些熱切的盼望?

——加強新葯研發,提高患者用藥的「可及性」。

保障「孤兒葯」供給是罕見病患者「保命」的基礎。

來自北京、廣州的罕見病專家認為,對罕見病來說,很多罕見病患者容易早期致殘、年輕死亡已經是不爭事實,醫院先把葯買來是當務之急。

李暉等專家認為,對罕見病的治療主要還是依靠藥物,藥品花費在罕見病患者的主要醫療支出中所佔比例往往達80%甚至更高。進口環節稅收優惠,給罕見病藥物市場帶來了積極影響。要想讓罕見病患者用得起高端葯,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加強自主藥物生產研發。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主任顏士傑認為,「孤兒葯」需要國家政策扶持,定向生產,減免稅費,同時建立國家儲備體制和報警機制,及時調劑供需。

——加快完善癌症等重大疾病診療體系,推進罕見病、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努力降低死亡率。

早篩查、早治療是第一道防線——據臨床統計,八成以上的罕見病都是遺傳導致的。北京兒研所主任醫師李龍認為,建立產前篩查、兒童體檢等機制,是防治罕見病最低廉高效的手段。此外,在全國範圍內完善對罕見病的規範診療,尤其加強預防性治療,可提前預防,減少罕見病致殘致死。

劉麗認為,組建國家罕見病協作網,就是為了讓罕見病診治相對集中和雙向轉診,減少誤診、誤治,給予已發病的罕見病患者更合適的診治方案。

——優化醫療保障體系。臨床專家認為,一些靶向葯、免疫療法等成本高昂,需要儘快建立多層次保障體系和多元付費體系。

中國醫療保險雜誌社社長郝春彭認為,要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制度,通過醫療救助和公益慈善進行社會兜底,通過商業保險進行多樣高端層次的補充,保證人們對醫療的不同層次需求。
新聞出處: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0221/30144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