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9.02.15/記者蘇聖怡
「每個雷特氏症的孩子都是家長心中的一塊肉,我們雖然遇到了,但我們不曾想放棄」,眼中噙著淚,嘴角卻掛著大大笑容的是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曾雅莉;小小的身形,卻撐著好多雷特氏症家庭的希望,默默地守護著這一群沉默的搓手天使。
七坐八爬九站,成長無異的孩子一夕變調
今年40歲的曾雅莉,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在結婚了好幾年後,期盼了好久的孩子蓁蓁,總算在2012年降臨到他們家;小時候的蓁蓁,有雙烏溜溜的大眼睛,愛笑愛討抱,清秀的臉龐遺傳了媽媽的好因子。四個月時會翻身,七坐八爬九站,蓁蓁跟所有的孩子一樣,健康的長大,也好愛用著稚嫩嗓音喚著把拔、馬麻和阿嬤。
但一歲半之後,原本愛跑跑跳跳的蓁蓁,卻開始走路不太穩,步伐有些怪異,不小心就跌倒,吃飯也容易噎到或噴飯,原本愛笑的孩子卻會突然情緒不穩定的大哭,頭部更好像沒有了支撐,會不經意地往後仰,站也站不穩,種種跡象,讓曾雅莉感到不安,所以求助醫師。初步檢查之後,兩夫妻卻聽到了一個從沒聽過的名詞,「雷特氏症」。
「雷特氏症是什麼?」第一次聽到高雄長庚醫院洪碧蓮醫師說,蓁蓁可能是罹患雷特氏症,曾雅莉當時只覺得嚇死了,什麼是雷特氏症?跟老公兩個人開始上網找資料,一爬文更是讓兩夫妻無法接受,「天啊!晴天霹靂」,看到的文獻都說,雷特氏症的孩子平均年齡只有12到20歲,這要他們怎麼接受。
談起那段時間,一直帶著笑容的雅莉再也忍不住地紅了眼眶,「怎麼會是我的孩子?怎麼會是這麼可愛的她?為什麼原來會叫媽媽,現在卻不會了?」擤了擤鼻涕,擦了擦眼淚,曾雅莉又綻出了笑容,「我不能放棄,因為我是媽媽!她們的笑容會讓人堅強」,曾雅莉說,眼淚其實會讓人堅強,人生沒有百分百順心,要如何去面對這個疾病,這個課題,得要用智慧,但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容,就會覺得一切都值得了,再苦再累,都能攜手面對。
雷特氏症好發於女童,僅萬分之一罹患率
遇到了好醫師,兩夫妻也積極面對蓁蓁的疾病,開始從頭了解雷特氏症,發現,這個好發於女童的疾病,罹患率僅萬分之一,孩子發病時多在嬰幼兒時期,但因症況與腦麻、自閉症相似,很容易被誤診。
雷特氏症是一種X染色體的異常,會侵害神經系統,造成孩童退化,除了腦部會有癲癇外,眼睛也會產生弱視與散光;鼻子則會有呼吸中止或過度換氣的狀況;心臟則可能產生心律不整,另外,因為肌肉會退化,咀嚼也會產生問題,腿部無力無法行走,需要長期復健;四肢因為不正常放電,也會有搓手、拈手或是像拜拜一樣的動作,所以雷特氏症患者也被稱為「搓手天使」。而終其一生,雷特氏症患者因為退化,都無法自理生活,需要專人照護。
當時因為醫生的一句話,認為雷特氏症在未來醫療上可能會有曙光,所以夫妻倆認真面對疾病,也開始接觸其他病友家長,希望能夠組織協會,一方面可以跟國際接軌,若有任何新藥,得到資訊與接觸的機會較大。
沒有背景的13位家長,跌跌撞撞成立協會
所以13個沒有背景、沒有經驗的家長,就在2013年開始組織籌畫,2014年8月23日正式成立了雷特氏症關懷病友協會,但草創時期,真的相當不容易,不斷碰壁、遭遇挫折,才慢慢有了現在的一點點成績,曾雅莉說,「雷特氏症是罕病中的罕病,必須要不斷宣傳,否則很快就會被世界忘記」。
第一任理事長因為身體健康因素,在2016年將理事長的棒子交給曾雅莉,曾雅莉坦言,壓力真的很大,她只能憑著一股傻勁,去承擔這個重責大任。這一路走來,她最遠曾到澎湖拜訪病友,也曾在懷著第二胎,挺著大肚子時到處募款,更曾在家訪的回程途中,經歷一次大車禍,這些辛苦,都沒有阻卻她為雷特氏症家庭努力的心情。
因為雷特氏症會造成孩童身體多項功能退化,所以就醫時要看的類別非常多樣,而早期,只有台北才有設立雷特氏症聯合門診,每次就醫都是大陣仗,甚至也非一天就能完成,舟車勞頓,讓幾位高雄病友家庭開始推動南部聯合門診,幸運的是,在高雄長庚醫院的協助下,順利成立南部聯合門診中心,嘉惠了南部病友。
而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也在2015年開始積極推動音樂療程,曾雅莉說,雷特氏症的孩子雖然身體多項功能退化,但是耳朵卻仍很靈敏,對於音樂的律動反應很好。採訪當天,雅莉拿著鈴鼓唱著小星星,蓁蓁聽著旋律,開始露出笑容,飄開的眼神也開始專注。除了關心孩子,協會也積極協助家長,平日有手工皂、擴香石的課程,讓一天24小時都只能專心照護孩子的爸爸媽媽們,能夠抽離開來,放鬆心情;所做的成品還可以透過義賣,回饋協會。
協會也會定期舉辦聚會,讓家長們可以交換資訊,也讓孩子可以接觸更多外界刺激,延緩退化。曾雅莉更是時常家訪病友,離家只有5分鐘車程的彩蓮阿公,是雅莉時常探訪的家庭。這一天,雅莉又來到彩蓮阿公家,已經20多歲的彩蓮,雖然不會說話,搓著雙手,但聽到雅莉熟悉聲音,還是抬起頭認真地注視,認真聽著雅莉說話。彩蓮阿公摸了摸孫女的頭髮,不捨的說,「有一天,我們都會老,都會離開,要幫孩子找到可以安身的機構」。
「孩子能活多久?我們能活多久?」是每個家庭的課題
曾雅莉坦言,這是雷特氏症家庭會共同面對的課題,「我們會擔心孩子能活多久?我們能活多久?能陪伴她多久?」尤其現在協會中很多家庭面臨雙老,而雷特氏症的孩子一發病就是終身重症,無法自理生活,這些逐漸年邁的家長,要怎麼繼續照顧自己的孩子,所以,協會要幫助他們,讓社會、讓政府重視這個疾病,給予幫助。
每天一睜開眼,雅莉除了照顧蓁蓁,還要處理協會事務,還在上班的她,一天24小時根本不夠用,到底是為了什麼?聽到個問題,曾雅莉愣了一愣說,她也不知道,感覺做就對了,因為需要串聯力量,有些人可能因為太辛苦了,沒有多餘的餘力可以再幫助別人,但「我覺得啦,人生嘛,人生苦短,我們要用怎樣的心情去面對她,去轉念,然後形成一股力量」。
孩子的笑容是她義無反顧的動力
她沒有求什麼,只是盡力把事情做好,能做多少是多少,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所以說,人不能太雞婆」說完忍不住大笑,曾雅莉說,從沒想過當理事或是理事長,只是一個想要擁有平凡人生的人,但因為雞婆的個性,想要為他們做點什麼,想要為協會做點什麼,想要為孩子做點什麼,想要為家庭貢獻點什麼,就這樣,義無反顧地走了下去。
其實一路走來,有多艱辛、有多無助,曾雅莉都忘了,又是哭又是笑的她說「這也是我的優點啦,這樣才不會跟這個世界計較」。那麼恨過?怨過嗎?曾雅莉深呼一口氣說,沒有恨,但曾經有怨,「怨為何是我們?為什麼是我女兒?」但很快的,這樣的情緒,就被女兒的笑容給轉移了。
「看到孩子的笑容,看到家長的笑容,就是我想繼續前進的動力」,曾雅莉用力點點頭,眼角的淚還沒乾,臉上卻已掛起大大的笑容。
新聞出處:https://tw.appledaily.com/recommend/realtime/20190215/1513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