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655期/2018.08.27/彭子珊、陳良榕、陳潔
知名影星安潔莉娜裘莉發現自己有乳癌致病基因,在40歲之前做預防性切除,割掉乳房、卵巢與輸卵管,轟動一時。現在出現了CRISPR等基因編輯技術,真的可以讓未來的人不用再如此犧牲了嗎?
台大兒童醫院地下一樓的咖啡店,快滿5歲的健健(化名)正等待上復健課。
他明顯較同齡小孩瘦弱,坐在嬰兒車裡,不時好奇地四處觀望,同時不斷把一隻腳踢向空中。
他的媽媽佳穎(化名)坐在一旁說,「我很幸運,因為我知道其他家長的遭遇,有些孩子甚至吃了一年的抗癲癇藥,一直找醫生、一直換,就是找不到病因。」
健健出生滿六個月時,還不會自己翻身,全身軟癱、鬥雞眼,還會不定期全身抽搐,每週發作至少兩次,每次四到六個小時。
心急如焚的佳穎,帶著健健看了三個醫生,從小診所看到馬偕醫院的腦神經外科,都找不出明確病因,反而更加惶恐。
擁有名校法學碩士學位的她,也只能辭掉高薪工作,專心照料健健。
直到一次感冒,醫生門診時發現,當時7個月大的健健,脖子軟軟的,一點力氣都沒有,「就算是發展遲緩,也不會這麼遲緩,」那位醫生覺得事有蹊蹺,轉介給馬偕罕病中心主任林炫沛,他也是罕病基金會董事長。
健健確診為遺傳性罕見疾病「AADC缺乏症」。
先天基因缺陷──平均壽命只有五、六歲
錯愕的佳穎,當時腦中一片空白,只能請林炫沛把這四個英文字母寫在紙上。出了醫院,才開始研究這到底是什麼病?
AADC(芳香族L-胺基酸脫羧酵素)缺乏症,來自先天性基因缺陷,無法合成負責腦內傳遞訊號的多巴胺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化學物質。
除了類似癲癇的發作症狀,AADC不足所引發的全身僵硬、肢體顫抖等症狀,和帕金森氏症相似。患者平均壽命只有五到六歲。
許多與健健類似病情的小孩,甚至在睡夢中就無聲無息地逝世。
但在健健兩歲那年,他的命運迎來急轉彎。獲准加入台灣第一個基因療法臨床試驗──台大醫院AADC基因療法試驗的他,此時動了手術。
改變命運的契機──罕病兒有救了!
療法的概念很簡單,將健健所缺乏的基因,用病毒載體攜入他的腦部細胞,健健的身體就會生產原先缺乏的化學物質,像正常人一樣。
但真正執行起來,卻是一個長達12小時的高難度手術,要將大量病毒注射到一個兩歲小孩大腦深處的殼核部位,「這是很複雜的事情,」一位參與手術的台大醫院醫師說。
AADC缺乏症是個很有「台灣味」的罕見疾病。目前為止,全球確診人數約130人,台灣就佔了44位,將近總數的三分之一。
健健的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兼台大醫學院教授胡務亮團隊,加上日本自治醫科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基因治療研究中心的跨國合作,以及張榮發基金會的資助,開啟了全球第一個AADC基因療法,可能也是當前全世界最成功的腦部基因療法。
術後經過近三年復健,健健症狀大為改善,慢慢可以自己翻身、坐著,不過還是會抽搐,語言和行走能力,也還沒能完全恢復。
台大醫院遺傳諮詢師李美欣表示,台大的基因療法才發展八年,健健究竟能恢復到什麼程度?醫學也沒有先例,「有些東西在臨床要追個十幾、二十年,我們就是小心謹慎地在走,」她說。
醫學革命的最前線──基因療法,首度上市
包括健健在內,參與台大、中國醫藥大學等全台灣共三個基因治療臨床試驗的數十個罕病、癌症重症病患,正站在一場醫療革命的最前沿。
基因療法,就是將正常基因送入人體細胞,以改變其遺傳缺陷、恢復人體正常運作的創新療法。
打從1953年華生與克利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以來,這個能真正「根治」諸多遺傳性疾病的夢幻療法,一直是諸多科學家、醫學研究者追求的科學聖杯。
2017年12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終於許可歷史上第一個基因療法Luxturna上市,宣告新時代開始。
該療法是針對另一種罕見疾病,稱為LCA的一種遺傳性視網膜病變。此外,還有針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白血病等多種疾病的基因療法正在臨床試驗,可望在今、明年陸續上市。
台灣共有220種因基因缺陷導致的罕見疾病,包括健健在內,共有約一萬五千人長年為罕病所苦、許多無藥可治,基因療法是他們期待已久的救星。
對生技醫藥產業而言,是數十年一遇的產業變革。
大藥廠迅速動起來,光是2017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出現三起針對基因療法的千億台幣等級大併購,合計金額高達296億美元。
大革命帶來大商機──市場規模上看140兆台幣
7月19日,美國上市生醫公司PTC宣布以兩億美元頭期款收購基因療法新創公司艾吉里斯(Agilis Biotherapeutics)。最後收購金額可能接近10億美元。
在PTC收購艾吉里斯的分析師會議報告,該公司指出艾吉里斯最具潛力且進度最快的新基因療法,正是由台大技轉給該公司的AADC基因療法——GT-AADC。
艾吉里斯表示,該公司與台大合作,在台灣進行的三期AADC臨床實驗,共有26個重症病患受試。胡務亮以衛生署要求臨床試驗保密為由,拒絕與《天下》談論相關資訊。
但在艾吉里斯於2017年9月發布的新聞稿,胡務亮以該試驗總主持人的身分指出,接受治療的兒童運動能力有「重要進展」。「部份小孩可以維持頭部位置、不靠外力坐定,靠協助站立。這些都是不靠治療絕對達不到的重要里程碑。」
在PTC的分析師會議,還播放出台大病患腦部的正子造影圖片,顯示術後五年,多巴胺分泌大增。
PTC執行長皮爾茲(Stuart Peltz)接著播放短片,顯示一個清秀的台灣小男孩病患(不是健健),從本來動彈不得,術後一年可跪著跟媽媽嬉戲,30個月後,更可緩慢走路。
「這很令人印象深刻,所以你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這麼渴望將這個療法盡快帶給患者,計劃2019年提出生物製劑藥品上市申請(BLA),」皮爾茲說。
今年4月10日,高盛生技產業分析師里克特(Salveen Richter)發出一篇關於基因療法的大型報告:「基因體革命」(The Genome Revolution)。
她分析,基因治療的市場規模上看一年4.8兆美元(約140兆台幣),「因為基因是所有生物活動的基礎。」
產業界對基因療法期待如此之高,因為治療罕病,只是基因療法的牛刀小試;接下來更可望擴展到人類最普遍的絕症——「萬病之王」癌症。
從理論成為現實──打敗「萬病之王」的武器
連傳統對新療法態度最保守的美國FDA,局長葛利亞伯(Scott Gottlieb)今年5月都在一場演講這樣說,「長久以來,基因和細胞療法只是理論,但現在卻成為臨床治療的現實。我期盼,他們很快就會成為我們治療各種疾病的主流。」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在一份報告中預測,FDA可望在2022年底前通過40項基因療法產品,其中45%將用於癌症治療。
「現在有好幾百個人體不同器官的臨床實驗正在進行。我們身處在基因療法最廣泛、最令人興奮的時代,」以《基因》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癌症醫師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接受《天下》電話專訪時也興奮地說。
比以前便宜、快一百倍──基因編輯界的巨星CRISPR誕生了!
高盛報告列出主導基因治療的三大技術變革:
第一種,是前述治療罕見疾病的狹義基因治療。
第二種,是基改癌症治療。也就是以人體T細胞去攻擊腫瘤,目前已有兩項療程上市。
而第三種新技術,則是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意思是,可以自由改寫人體兩萬多個基因,就像編輯一篇文章的一小段落,或者修改一段程式碼一樣簡單。
說的正是當前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紅遍半邊天的明星技術——CRISPR。
新聞出處: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1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