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浪網/2018.08.09
中新網8月9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8日,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佈研究新發現,陳浩然教授與其研究團隊,最近發現神經系統疾病的致病機制(此類疾病簡稱PolyQ),當中包括小腦萎縮症與亨廷頓舞蹈症。
據報導,小腦萎縮症三型在香港最為常見,患者會出現步伐不穩、欠缺平衡力、口齒不清的癥狀,而且會隨時惡化,但醫學界一直未能發現有效治療小腦萎縮症的方法。
陳浩然教授指出,蛋白質在人體內神經元起重要作用,如果出現錯誤摺疊,將引致細胞功能障礙,異常的蛋白質會形成蛋白聚合體,引致疾病。本次研究發現兩種分別名為YY1蛋白及Fuz蛋白與PolyQ疾病成因有關,YY1蛋白在神經元中有抑制Fuz蛋白的作用,當YY1蛋白功能損壞,Fuz蛋白水平會升高,如果超出正常水平的2.5倍,會使神經元死亡。小腦萎縮症三型的病患,Fuz蛋白的水平會異常偏高,這表示如能控制Fuz蛋白的水平,將有助治療PolyQ疾病,如延緩小腦萎縮症的惡化。
陳教授還指出,阿茲海默症及巴金森症病患的Fuz蛋白水平同樣偏高,因此本次發現的機制提供新方向,有潛力治療其他腦退化疾病。研究團隊正努力研發能有效控制Fuz蛋白水平的藥物,雖然暫時還沒有成果,但進展順利,有信心未來會有所發現,目前正繼續與歐洲研究團隊合作,也在與亞洲藥廠商討,希望儘快發展治療方案。
新聞出處: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80809/277953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