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心路早療兒畢業 融合教育互相學習成長

青年日報/2018.07.27/記者謝璿
心路基金會特別為5間早期療育發展中心舉行聯合畢業典禮,今年一共有18位畢業生即將成為小一新生,家長、老師從臺北、新北、桃園齊聚,現場充滿感恩與祝福的聲音。翰翰和小勛兩個好朋友更一起擔任畢業生代表,上台向師長表達感謝,以及對未來的期待。心路基金會希望邀請民眾持續看見早療孩子的努力及未來,也盼積極推動共融教育,讓每個孩子透過互相刺激,在遊戲中不斷成長。

愛兒提供0-6歲一般嬰幼兒的托兒服務、發展障礙幼兒之早期療育及融合教育服務,期能促進幼兒的整體性發展,快樂學習與成長。50幾名學生中,特殊生是一般生的4倍。約在3年前,翰翰、小勛陸續來到施行融合教育的心路愛兒發展中心,翰翰入學時,由醫生判定發展遲緩成為特殊生,小勛則為一般生。

兩人在融合班上成為同學,翰翰剛開始不會說話、不會自我表達,與人互動總是被動,父母擔心他以後會遭同儕欺負;小勛則是很有主見,在與特殊生相處中產生的疑惑,教保員皆一一引導他理解與接納。兩人雖然性格迥異,但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能成為彼此成長路上的好夥伴。

漸漸地,小勛不再對環境感到陌生,發揮他樂於助人的特質,主動幫忙同學推輔具、餵喝水、舉手表達,成為老師的好幫手、同儕的好朋友;翰翰在認知、生活自理上也慢慢有了進步,教保員在不同處境中,嘗試教導他解決問題、與人互動的方法,多元培養社交技能。如今,翰翰勇於開口表達自己的情緒、意見,與小勛能一來一往的聊天。今年2月預備入小學的重新評估,翰翰脫離發展遲緩,成為一般生,讓父母放心迎接孩子下一階段的成長。

畢業生游游的媽媽也特別代表致詞,媽媽說,游游出生時被判定為當時全臺灣唯一的PKS罕見疾病案例,由於資訊不足,家人們對照顧孩子不知所措。還好遇見心路的老師們,有治療師自費學習,將國外的技術帶回臺灣,在老師與家長的配合與努力下,讓游游能緩慢但確實的產生改變。

畢業典禮上,心路畢業的「學姐」芸芸也特別回來給畢業生勉勵。腦性麻痺的芸芸就讀海洋科技大學的數位遊戲與動畫多媒體設計系大二,她多年來不間斷回心路參加「寶貝回娘家」活動。芸芸全身肌肉張力大,但她仍努力訓練左手,能用手寫字、繪圖。兩年前,芸芸猶豫是否要上大學,她也回心路與老師討論,老師鼓勵她想進大學,就去試試看,於是她著手尋找與創作相關的科系,芸芸求學過程雖會遇到很多的挫折,但她說,因為心路的大家愛我,未來我也會變得更好。

芸芸在心路教保員、治療師協助下,做肢體復健,練習說話、吃飯喝水,行動變得較便利、口語較清晰,成為她日後求學生涯的根基,她希望藉由所學分享自身故事,成為學弟妹的激勵。她期許畢業生不忘在心路獲得的養分,勇敢邁向更開廣的人生路。邀請您用捐款支持心路的孩子們,「孩」事需要你-早期療育募款計畫請見http://bit.ly/2JADgSd 
新聞出處:https://www.ydn.com.tw/News/29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