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s Len/2018.07.09/記者李奕萱
也許你在街頭上看過他們,只是你不知道那就是他們。每當有社會運動時,他們一家人會全員出動,媽媽是以歐巴桑聯盟一員身份參選、總是活力充沛的翁麗淑老師,爸爸則是背著最小孩子「海ㄤ」趴趴走也不喊累的全職奶爸楊鈞文,他們身邊還有兩個古靈精怪的小鬼頭到處跑跳,總是安靜不下來。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和樂融融、元氣滿滿的家庭背後,是夫妻倆與孩子們曾經跨過的個個難關。他們家裡除了有個小胖威利症的罕病兒「海ㄤ」,還有鈞文老年失智的媽媽需要照顧;家中老大承霖和老二澂昀的年紀分別該在國中和國小,然而他們卻沒有在體制內就學,選擇了自學,加入共學團,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學習路。加上印尼來的看護阿珠,小小屋簷下熱熱鬧鬧的七個人,是一個非典型的家庭。
雖然非典型讓這一家人需要更多的挑戰,不過「主內」的爸爸鈞文卻很樂觀,笑說:「我們都只想著要過好今天,沒有在想明天的!」
不同出身下的迥異家庭想像
看著大多時候都能適時抓住三隻脫韁野馬的麗淑與鈞文,或許很難想像他們也曾經是不成熟的父母,甚至應該說,他們一開始根本沒打算成為父母。
鈞文從小在三合院的大家庭中長大,極端保守、重男輕女的家庭既傳統又嚴格。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時他們吃飯時分兩桌,一桌是阿公、阿嬤、叔叔、姑姑還有他的爸爸,另一桌則是小孩們的位子,而身為媳婦的媽媽,雖然輩份比小孩長,卻只能坐在小孩那桌。鈞文從小就在不合的父母兩邊周旋,他要幫忙承接全家大小勞務的母親,然後在他調皮時,則會換來父親的打罵。
麗淑來自很不一樣的家庭,雖然麗淑家中父母也相當保守、重男輕女,然而作為整個家族的老大,麗淑得到了長輩的疼愛,口齒伶俐的她總能從容應對想管教她的父母,就連她記憶中唯一一次被阿嬤打時,她都還會跟阿嬤講道理:「你越打,我就越會哭,你叫我不要哭,你就不應該打我。」
鈞文從小看著父母的不合,只希望父母趕快離婚,對於婚姻、家庭,從沒有好的想像;麗淑從小在家裡都相當自主,再加上高中就開始讀女性主義,她從不覺得戀愛是為了婚姻,更對朋友們鐵齒說自己絕不會有小孩。
他們雖出生自不同氣氛家庭,卻同樣不強求婚姻,他們交往、同居,都沒想要結婚,但卻在聽說結婚補助將要被取消時,不顧兩家人的反對,辦了公證結婚。「當初只想說趕快把這筆錢拿到,沒想到萬劫不復,竟然不小心就生了三個小孩!」講起當年回憶,麗淑嘴角帶著寵溺的笑意。
小胖威利症海ㄤ降生,鈞文成全職奶爸
結婚一開始,鈞文和麗淑幻想著兩人的愜意生活,然而鈞文見媽媽一直渴望有小孩陪伴,就在和麗淑討論後,生了老大來給鈞文媽媽帶。沒想到不久後,鈞文媽媽竟被宣告有老年痴呆症,鈞文眼見辛苦了一輩子的母親還沒享受人生,就要失去行為能力,便趁著孩子還小,跟公司請了留職停薪的育嬰假,帶著母親與小孩行走臺灣大小景點。
母親完全失智後,家裡找來了看護,麗淑、鈞文兩人同時工作與照顧孩子,日子也還過得去,就在他們殷切期盼第三胎「海ㄤ」的降臨時,卻發現海ㄤ有小胖威利症。小胖威利症的患者需要面對肌力不足、智能障礙、發展遲緩、無法控制食慾等問題,從小開始,就要接受物理、職能、語言等治療,還需要每天打生長激素,才能順利成長。
眼見陪伴海ㄤ需要相當多時間,鈞文毅然決定辭職,成為全職奶爸。不同於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觀,擔任學校老師的麗淑成為一家的經濟支柱。
儘管男性請育嬰假的人數逐漸上升,然而全職奶爸這樣的身份依然少見。鈞文帶孩子出門時,時不時就會有人誤認他是單親家庭,特別慰勞他的辛苦。面對建立在錯誤假設上的好意,鈞文哭笑不得。「全職奶爸」這樣的觀念不只對外難用一言兩語說清,對於自己的家人也難解釋,麗淑至今都沒告訴自己的父母說:鈞文早就辭職成為全職奶爸。「我臉書發文都要封鎖我爸媽!」麗淑笑道。
他人的閒言閒語固然可以不去在乎,然而,等在鈞文前面的還有與他育兒理念衝突的生活環境,鈞文認為孩子本來就該好好玩耍,然而臺灣的公共空間卻「不該玩的地方不能玩,該玩的地方又不好玩。」該讓孩童奔跑玩樂的公園擺滿罐頭遊具,而會讓孩子興味盎然的地點:像是兒童圖書室、公共交通工具之類的地方,只要孩子笑鬧聲大了些,就容易受到民眾的側目、議論。近年來,以孩童為主體來思考的設計雖然越來越普遍,然而大眾對於孩子的體諒或許還有待加強。
鼓勵孩子脫離傳統教育,追求自己的興趣
罕病兒、失智的鈞文媽媽、主內的全職奶爸、主外的職業媽媽,不管怎麼看,這個家庭的運作都已經相當不容易,再加上兩個自學的小孩,那就更不得了。
在老大承霖五年級時,鈞文認為學校教育與自己幼年時受的教育如出一徹,沒有進步,因此在全家人商量後,兩個孩子便離開了校園,加入共學團,開始沒有所謂「正確道路」的自學。麗淑本身在國小任教,身為體制內的教師,自己的孩子卻離開了校園,顯得相當特異——她承認,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及的時代,臺灣的教育雖然一再改革,但只要不改威權管教、升學至上的核心觀念,就都是空談。「小孩子去學校、坐在那個位子上就是在浪費時間,而且還會折損孩子對學習的熱情。」麗淑說。
剛脫離體制的時候,看著小孩常常玩電動、看網路影片,麗淑與鈞文都有著種無名的焦慮,然而他們逐漸發現,能培養孩子自主的學習態度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學習就盡可能以兩個孩子的興趣為核心,連結不同的學科來學習。喜歡棒球的承霖會主動閱讀棒球的書籍,看到鈞文開車超速,還會跟鈞文說:「你這個速度都有職棒二縫線速球的球速了!」而妹妹澂昀則在找到一個算盤時,主動問說這怎麼用,鈞文笑說:「她還會逼你出題目給她算。」
「現在Google什麼沒有?主要是要讓孩子去篩選、找到資源。我們這一輩需要開始正視這件事,重新思考『學習』的定義。」麗淑說。
麗淑與鈞文懷抱著對孩子教育的理想,然而生活本就不富裕的他們負擔自學的費用,依然會有點辛苦。「國民教育給每個學生都有經費補助,雖說要有一定規範,但自學的人應該要可以拿到部分補助。」麗淑說,鈞文也告訴她,如果麗淑真的當選了,這個議題應該要提出來討論。
樂天開明,屋簷下七人協力前進
在鈞文與麗淑努力撐起的溫暖屋簷下,除了有六個以血緣牽繫的家人,還有一個印尼姐妹阿珠,一開始她專門照料鈞文失智的母親,後來出於自己的喜愛,就也開始加入照顧海ㄤ的行列(當然,鈞文和麗淑有幫她加薪!)他們一家從不把阿珠當做外人,總會一起吃飯、一起談笑,阿珠有時候還會教孩子印尼語,向他們分享印尼的文化。
阿珠很照顧海ㄤ,不只每天準時餵奶,還會教海ㄤ應該要坐好再喝,有時候阿珠還會帶他去外籍工作者的臺北車站聚會,會帶著海ㄤ和自己遠在海洋另一端的母親視訊,阿珠的母親好喜歡海ㄤ,總會特別指定要跟他講話。「我們開玩笑說,不然帶回去給你養。阿珠想都沒想就說:好!」鈞文說。
符合傳統想像的家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而非典型的家庭更是需要面對社會大眾的質疑、自我的擔憂:未來海ㄤ能不能健康長大、學會控制自己的食慾?兩個自學的小孩能不能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好好發展?走在人煙稀少的道路上,難免會對前方路途的風景感到不安,不過問說:這樣的生活辛苦嗎?樂在其中的鈞文笑說不會,麗淑則是坦承人生做出選擇後,勢必有捨有得,不過現在這樣很幸福。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屋簷下的七個人都認真地過好每一天的生活。明天會如何呢?那就明天再想吧!
新聞出處: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9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