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18.06.11/記者鄭郁蓁
傅達仁赴瑞士執行安樂死讓「病人自主」議題再次被重視,《病人自主權利法》明年1月上路,台灣將成為亞洲第一也是唯一實行《病主法》的國家。但去年試辦半年來,醫界認為最大的困難在於投入資源龐大,若健保不給付恐怕難推動。
去年衛福部委託安寧照顧基金會、台大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等7家醫院試辦「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衛福部統計,試辦以來約200多人掛諮商門診,簽下「預立醫療決定書」者達9成。民眾須先接受約1小時諮商,再決定是否簽「預立醫療決定書」,選擇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意願。
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黃獻樑表示,台大試辦半年,共30位民眾簽署決定書。印象最深的是一名80歲肝癌末期的阿嬤,醫療團隊評估病情後建議可採ACP,但都是家屬提意見,2小時下來「阿嬤還是不開口,像被逼著決定,只不斷要求半夜12點後讓她離開,以免後代子孫不安。」
黃獻樑觀察,諮商當天阿嬤一家三代都到了,便告訴她:「妳好福氣,有這麼多子孫照顧妳。」頓時打開阿嬤心防,主動了解各種醫療措施。「這種成功是因醫院傾盡全力支援」,諮商團隊每次諮商至少1小時到90分鐘起跳;團隊須包含醫師、護理師、社工等3人,從聯絡到正式諮商及後端醫療,成本龐大。未來若健保不給付,要推動恐怕很難。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長黃勝堅表示,即使五大科專科醫生對死亡很陌生,「學習放手」成最大挑戰,且醫生不善溝通也是難題。
醫改團體認為可參考國外,考慮將ACP納入健保給付。不過衛福部健保署認為,初期推廣應編列公務預算,視成效再議是否納入健保。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明年將推廣每縣至少有一間醫院提供服務,開辦時也會補助醫院,但健保暫無給付計畫。
新聞出處: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611000464-26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