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18.05.30/記者修瑞瑩
台南市安南區海東國小最近為校內罹患罕見疾病的學生,裝設全市第一張照護床,方便孩子在照顧人員的協助下如廁,學校校長劉珍琳認為對的事就該去做,不必等到立法,讓孩子在學校裡能更有尊嚴地學習。
學校表示,無障礙空間的推動行之有年,除了常見的人行道的施工要依循無障礙通道的規範,殘障廁所也是無障礙生活空間的具體展現,其中照護床並不是殘障廁所的法定設施,卻是身障者能夠有尊嚴又安全如廁的設備。
重度肢障者從輪椅到馬桶之間,其實需要一個可以平躺,讓照顧者為他們穿脫衣褲的平台,如廁過程中雙方也比較不容易受傷。否則身障者會有在出門後無法如廁的尷尬,而選擇在家活動,與社會隔絕。就因為這個實際需要,身障者團體也開始要求立法,努力爭取把照護床納入無障礙廁所的設施之一。
校內張姓女同學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自小不良於行,全身肌肉逐漸無力,需要輪椅代步,生活打理須由旁人協助。張媽媽在孩子新生入學之時,特別鍾情海東國小,除了風評佳,無障礙設施做得不錯,學校的殘障廁所設計也能符合使用上的需求,學校也幫忙向教育局申請一位特教助理員來協助孩子在教室上課時的不便。
但是張媽媽始終對於廁所缺乏照護床覺得美中不足,向學校反映心聲,劉珍琳體認現行殘障廁所設計規定的不足,指示行政團隊,對的事就要著手去做,甚至要加速完成。
經過學校的努力爭取,照護床終於出現在海東國小,這在台南市的國小是創舉,真正在校園中實際體現教育的真義:讓每一位學生感受生活的尊嚴、生命的平等。張姓同學被特教助理員抱起試躺在照護床上,臉上露出滿意的微笑。海東國小對她來說,無疑是真正的「友善校園」。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6898/3170094?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