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8.05.14/記者黃競鋒、梁建裕、侯世駿
有別於一般公園裡的所謂「罐頭遊具」,「共融遊戲場」2年前開始在台北市、新北市甚至全台灣各縣市陸續完工落成,這是「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為了肌肉萎縮症女兒陳玟聿所推動的。
周淑菁女兒陳玟聿在10個月大時被確診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縮症,當時醫生說可能活不過2歲,女兒身體是處在沒有力氣的狀況,包括吃東西和拿東西都需要人協助,甚至睡覺的時候需要配戴呼吸器。
一口氣推3遊戲場
「她也是個孩子,她也會喜歡去盪鞦韆與溜滑梯,但這些遊具都不是為了她們設計。」周淑菁說:「小學的時候,下課時間同學們會約玟聿一起去遊戲場玩,但同學沒有注意到玟聿無法下場玩,久了之後她變得不想去玩,也覺得這些遊戲跟她一點關係都沒有。」現在已經15歲的陳玟聿,也早已經過了玩這些遊具的年紀。「當時我不知道能做什麼,我心裡也覺得很遺憾。」
2014年時,周淑菁在網路上看到國外朋友分享的有關「共融遊戲場」的文章,並且跟女兒分享這件事,女兒開心的跟她說:「國外既然有了怎麼可以不進來呢?應該要讓台灣政府知道有這種東西。」在女兒的鼓勵之下,周淑菁就開始嘗試推動「共融遊戲場」,一開始是在網路上不斷地分享影片與照片,試圖引起大家的關注。
「可是因為我只有一個人,我又要賺錢又要照顧她,那時候已經分身乏術了。」但女兒鼓勵她:「如果不做的話就沒有人做了,那其他的孩子就會跟她一樣,一樣有這種沒有辦法遊戲的童年。」所以周淑菁就開始寫信給各縣市政府,但四處碰壁的她覺得很沮喪,「其實大家給我的回應都很官腔,什麼悉聽什麼什麼的,然後就沒有了,就是這樣子而已。」周淑菁沮喪的說。
後來終於有台北市議員看到了她的需求,蒐集資料後就在議會質詢。就在2016年終於催生出台灣第一座共融遊戲場,而且一口氣就推出三座公園,包括中研公園、碧湖公園與榮星公園。
希望能多陪伴女兒
「我還記得中研公園落成的時候我們去場勘,每個身障的孩子上去都是笑呵呵的下來,因為他們不需要被攙扶,不用被移位。」周淑菁回憶說,「雖然這3個公園是中途變更設計,只有部分的設施改成共融遊具,但我覺得這是過程,我們至少要先有初步的改變。」
「所有的成果我只能說是因為女兒,因為她才有機會,共融遊戲場才能發展到現在。」周淑菁希望在女兒有限的生命裡可以有多一些時間陪她,「有時候我自己也很掙扎,因為很多家長都在家陪自己的小孩,可是我卻把時間都花在開會上,可是如果我不做這件事的話我不知道有誰可以來做。」
「因愛她才能做到」
「我也擔心說將來如果她離開我的話會不會後悔,說為什麼沒有把時間花在陪她上面。但因為這是她希望我做的,那我就要做好,不然就枉費了當初她的期待。」周淑菁說:「重點是我很愛她,我非常愛她,我才有辦法做到這些。」
【報你知】共融遊戲場
共融遊戲場提供身心障礙兒童(如自閉症、心智障礙、肢體障礙、視覺或聽覺障礙者等)及一般兒童皆能使用的遊戲環境,包括無障礙環境、適合不同障別、多元刺激、寬敞、安全、具互動性、有趣及舒適等特色,讓兒童在遊戲過程發展能力。
周淑菁表示,目前台北市有23處遊戲場全採共融遊具,新北市則有5處,其他縣市仍在興建中。
新聞出處: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514/38013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