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身口意三業〉求不得 眾苦之源

自由時報/2018.05.07/呂政達
陳莉茵,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創辦人,她為兒子四處求藥,推己及人,後來成立罕病的經過,已經是台灣社會的一則傳奇。

但是,陳莉茵說,從事20年公益活動,她四處攀緣,心裡總免不了躁動。我問陳莉茵,是因為求不得嗎?就像是《大毗婆沙論》所說:「求如意事,不果遂時,引生眾苦,故名求不得苦。」求不得,果真是眾苦之源。

陳莉茵說,她又回去禪修了,禪修這時變得很重要,在禪修裡,她重新審視學佛的起心動念。現在的公益事業將來需要傳承,這是陳莉茵心內躁動的起因,陳莉茵也說,年輕人不可能成為第二個她,不會再有第二個陳莉茵。禪修讓她從這份躁動裡解脫放下,原本就是求不得,何必再說苦,放下躁動,回歸到清淨。

求不得真是苦,其實這也是躁動之源。活在世間,不管哪個歲數的人,實在處處埋伏著躁動的理由。年輕人失戀、求職的辛苦,中年人到了初老的年紀,自己辛勤努力創造一番事業,到了該傳下去的時候,說不定也興起過陳莉茵的感歎:怎樣讓年輕的世代繼承我的用心,把我的志業傳承下去。

許多初老之人來到人生統整期,經過創業和奮鬥,他們的求不得卻是,從小享受成果,過好日子的兒子已失去了奮鬥的動機。我想起的是那部電影《全面啟動》,第三層的夢境,兒子和病榻上爸爸的對話,兒子:「我知道你對我失望,是因為我不像你。」爸爸虛弱地說:「不,我失望是因為你太想學我。」

陳莉茵的故事讓我想起駱駝,一次又一次地度過沙漠,卻無法卸下重任。經典中,駱駝被用來比喻心性難以調伏,或者代表散亂的心思,指心念隨著六根追逐外境,無法安住一處, 《摩訶止觀》就提到:「夫散心者,惡中之惡,如無鉤醉象,踏壞華池;穴鼻駱駝,翻倒負馱。」

但是,躁動的心要卸下負馱,才能成就菩薩道嗎?陳莉茵回憶在妙覺佛學院讀了5年佛經的因緣,她讀到《華嚴經淨行品》中,文殊菩薩的一百四十一願中,讀到「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若見滿缽,當願眾生,俱足成滿,一切善法。」她的躁動,也是為了完成托缽人的夢。若為人間奔走,躁動也是菩薩放不下的心。

當我們的身口意要來對治躁動,也許可如此觀想:缽已滿,滿載的是晃動的水,不如將缽倒空,一切又安定下來,當願眾生之心就如同倒空的缽,求不得是必然的,卻隨他去吧。
新聞出處: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198424 

陳莉茵說,從事20年公益活動,她四處攀緣,心裡總免不了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