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如果不調整藥價 該怎麼辦

蘋果日報/2018.04.25/李伯璋(中央健保署署長)
《蘋果日報》斗大標題刊出「7千項健保藥砍價 小心被換藥」,報導中提到憂心再現換藥潮,是否會影響民眾用藥品質?部分民眾質疑健保多年砍藥價,藥價差卻依然存在,盼藉此說明健保藥價政策及控管藥費的努力,就教於各界。

鎖定單價高用量多
健保醫療支出從開辦之初每年2200億元,到去年高達6600億元,其中的藥費支出在去年也已達1594億元,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的慢性病患者從民國95年的770萬人,至105年增至1011萬人,慢性病用藥支出也從581億元增至782億元。以105年為例,健保支付抗癌藥品及其他藥費合計293億元,其他如治療罕病用藥50億元、愛滋病用藥25億元,在在隨著各類病人數的增加而帶給健保財務藥品成長的負擔。 

健保署為對藥品實際交易價格與健保支付價格,都有進行藥價調查,二代健保上路後開始試辦「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rug Expenditure Target,簡稱DET),這是針對每年超出藥費支出目標值之額度作為藥價調整額度的管理。並採取三同政策(不論原廠藥或學名藥,健保給付超過15年之藥品,同成分、同品質,調整為同價格)。但在考量藥品有其成本及合理利潤下,藥品設有下限價之保障價格(如符合PIC╱S GMP的錠劑每顆為1.5元)。從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市佔率,看到近年原廠藥的佔率是不降反升,目前沒有發生「原廠藥將退出台灣市場」現象。值得一提,健保署與食藥署會積極扶植國內生技醫藥產業,共同監測原廠藥與學名藥的藥效,確保民眾用藥的品質。 

在現有健保給付的1萬6千多項藥品,我們從大數據分析發現其中684項藥品就佔了所有藥品支出總金額的8成,合計1245億元。換言之,如果DET藥價調整作業的架構不變,那些單價低、用量少的 1萬5千多項藥品的價格,也勢必因為684項藥品的成長率而又要被往下調整藥價。因此,健保署未來在藥價調整會採取80/20重點管理,亦即先鎖定單價高、用量多的藥品,加強重複用藥的管理,強化健保雲端藥歷的用量分析,對於醫師重複開立處方時會予以提醒,有效減少非必要處方的藥費。 

減少重複開藥浪費
健保署已針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鎮靜安眠、抗憂鬱及抗思覺失調等6類藥品積極推動跨院藥歷查詢,來避免患者重複用藥,從103年至105年的資料顯示已累計節省3億元藥費支出;去年底開始,健保署又新增抗血栓、心臟病、痛風、癲癇、腹瀉、前列腺肥大等用藥納入管理。目前、健保署會更積極控管上述684項常用藥品,期待能有效避免患者重複用藥及藥物交互作用的危險及減少藥品費用。當醫師與民眾能共同努力撙節藥物的浪費,我們才有更多費用引進新藥來治療癌症、重大傷病與罕病。

國人就醫有「三多現象」(看病多、拿藥多、檢驗多),在開源不易的現實面下,健保署會務實採取各項節流措施,期待所有醫師及病患攜手配合,共同減少重複開藥與不必要的藥物使用。 
新聞出處: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425/37995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