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18.04.18/記者林良齊
原本從事金融保險業的張芷瑀協助客戶規劃風險管理與避險措施,但工作期間發現有時需要保險的人,卻可能因經濟能力無法取得,因而赴社工進修學分,也發現可以透過社工媒合資源給需要的人,因此才會半途出家當社工。
擔任社工之前張芷瑀還花費近10年的時間投身志工行列,從第一線服務累積經驗。志工行旅足跡不僅遍布台灣偏鄉地區,甚至到大陸四川、山東的偏鄉山區裡,擔任課輔老師,幫助貧困孩童翻轉未來,而在這段時間內,與當地弱勢族群接觸的經驗,更加奠定她從事社會工作的信念。
至今已擔任社工近8年的她,曾在罕病基金會、視障者家長協會等地服務,而目前則在伊甸基金會服務,服務過程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個案為育有2子的父親車禍自撞變成植物人,母親十分慌張,不知道如何度過這段時間,而她則媒合急難救助,並協助其申請文件、送件,讓她度過難關,支付包括房租、醫藥等費用。
但擔任社工也遇到許多挑戰,張芷瑀說,曾有個案家庭環境十分髒亂,想透過志工協助改善其環境,但家屬及其本人認為「不會造成很大的困難」,因此受到重重阻礙。她說,個案的「放心及信任是最大的動力」,因此社工能做的就是盡全力回報他們的真誠、協助解決難關,但一切就盡心盡力、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092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