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2018.04.01
4歲女孩芊羽罹患罕見疾病「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症(簡稱NKH)」,日前身體狀況被醫師告知可能日趨不佳。芊羽爸媽確定3月31日起從苗栗出發,趁芊羽還有體力時,挑戰騎單車帶她環島、感受台灣之美。這故事感動許多網友,但也遭遇一些批評。
「芊芊小羽」臉書粉絲專頁是由芊羽的媽媽分享生活點滴,芊羽本月將滿4歲,但今年過年前,她住進加護病房並檢查MRI(核磁共振),醫生告知父母,「芊羽的腦部萎縮了很多,狀況以後只會越來越不好!」
雖然芊羽的爸媽知道這是遲早的事,但卻比他們預期的快,「所以我們決定趁還可以帶她出去,還有體力可以做有挑戰的事,就去做!我們有個夢想,就是可以帶芊羽騎單車環島!」並且決定,從苗栗竹南西濱段開始出發,一路往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芊羽的爸媽也進一步說,「罕病通常產檢是無法檢出的,有些罕病更是基因或細胞後天突變才造成的病患,而找不到父母對應患者的基因片段。別在問『是不是知道還要生下來』之類的話了」。
「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症」是什麼?
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症(Nonketotic hyperglycinemia, NKH)是一種先天性代謝疾病。由於甘胺酸分解系統(glycine cleavage system, GCS)中的酵素缺乏,造成甘胺酸無法代謝,使得血漿及腦脊髓液中甘胺酸上升,導致嚴重的腦病變,隨後產生一連串合倂症的疾病。
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症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父母雙方各攜有一缺陷基因,每胎皆有1/4機率罹病,男女均有可能。發生率極低,全球盛行率約為1/76,000,會因不同種族而異。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更為少見,約1百萬個新生兒會出現7.2個。
臨床的表徵可分為兩型:「新生兒型」及「晚發病型」。較常見的是新生兒型,大部分這類型的個案在出生時很正常,但不久後(通常很少超過48小時)神經症狀就會出現且迅速惡化例如肌肉低張力、摩洛試驗低反應、癲癇、窒息、嗜睡或昏迷,大部分的個案會在幾星期內死亡,過了這段時間仍存活者,則有嚴重心智運動發展遲緩的現象。新生兒期會有很明顯的肌肉張力低下,之後會逐漸變成肌肉僵直。晚發病型的個案在新生兒時期不會有異常症狀,然而之後則會慢慢發展出各種不同程度之神經性症狀,其發病年齡範圍可從嬰兒到青春期。
治療部分,目前無有效積極治療方式,一般採降低患者甘胺酸濃度的方式,以降低損傷。即使早期治療,也無法挽救腦神經細胞的受損。至於殘存的神經細胞,因為受到高濃度甘胺酸持續的刺激而引發頑固性痙攣。因此目前對這類病患,其預後相當不樂觀。
產前遺傳診斷,可以利用絨毛膜細胞做酵素測定(羊膜細胞無GCS活性),但仍有偽陽性或偽陰性的問題待克服。
新聞出處: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2816
相關新聞:
給更需要的人!4歲罕病童環島 母婉拒捐款、免費民宿/TVBS 2018.04.02
https://news.tvbs.com.tw/life/894716
帶4歲罕病女單車環島挨批 爸媽淚回應獲網讚/中時 2018.04.01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401001372-260405
「留下滿滿的美好回憶」 爸媽載罕病女兒環島/自由時報 2018.04.02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189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