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8.02.23/記者張雅淳
一位6個月大的新生兒注射預防針時,媽媽告訴醫師寶寶背部凸出一塊,類似駝背,新生兒科醫師懷疑是罕病,於是轉診至馬偕兒童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確診為黏多醣症。林炫沛醫師表示,隨著體內黏多醣逐漸堆積,會漸漸影響全身器官,其中也包括骨骼,所以小嬰兒的背部才會凸出一塊。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遺傳學科主任林翔宇醫師表示,黏多醣症若能早期確診、治療,便能避免影響全身健康。
黏多醣是人體內構成骨骼、血管、皮膚等重要器官的主要成分之一,林翔宇醫師表示,黏多醣症是一種隱性的遺傳疾病,因體內細胞缺乏分解黏多醣所需的特定酵素,導致黏多醣漸漸堆積在細胞、結締組織與許多器官中,而逐漸出現各式症狀。林炫沛醫師表示,上述那位6個月大確診的寶寶,算是相當早確診的案例,主要是媽媽發現寶寶背部骨骼異常,再加上新生兒科仔細診斷,最後轉診小兒遺傳科才終於確診,先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雖然手術成功,但之後又在血液中檢查出黏多醣,所以再進行酵素治療,目前孩子已經4歲多,智力、生長都相當正常,只有微駝的背留下疾病痕跡。
症狀與嚴重程度 差異大
林翔宇醫師表示,黏多醣症依其缺乏之酵素與影響之器官不同,又可細分為11種亞型,這11種亞型皆是不同的基因突變,共同點就是體內會堆積黏多醣,隨著堆積器官不同,症狀、嚴重程度皆不相同,有的患者會有嚴重的智力障礙,有些則與常人無異。目前治療黏多醣症的方式分為三大類,包括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酵素治療,前兩者建議在2歲前進行,比較不會有排斥情形,但仍然有相當大的風險;而酵素治療則需終身進行,其中只有部分黏多醣型別有健保給付。
早期篩檢 才能控制病況
無論何種治療方式,及早進行效果都較好,但由於症狀相當多種,所以黏多醣症大約需1~3年才能確診,以第1型黏多醣症為例,亞洲的初診年齡為4.64歲,確診年齡為5.14歲,但由於這段期間家庭大多已添加新成員,若能提早診斷,就能避免生出第2個或第3個黏多醣寶寶,建議媽媽可在懷孕時進行羊膜穿刺,或是在寶寶出生時,花200元採集腳後跟血檢查,都能及早篩檢出黏多醣症。
新聞出處:https://tw.lifestyle.appledaily.com/daily/20180223/379396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