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7.10.15/記者沈能元/台北報導
安寧緩和醫療在台灣已漸漸被民眾接受,尤其台灣因有全民健保,安寧緩和醫療涵蓋高,依衛福部統計,2015年癌症病患死前1年的安寧緩和醫療涵蓋率已達5成6,而英國《經濟學人》於該年公布的全球臨終病人死亡品質調查結果,台灣在80個國家中排名第6,為亞洲之冠,可見台灣在臨終病人的安寧緩和及死亡照顧品質,已獲國際認同。
昨天為「世界安寧日」,衛福部國健署表示,現今安寧與緩和醫療的適用對象,已不限於生命末期照顧,若經醫師確定診斷後,為病患早期介入安寧緩和醫療照護,讓安寧醫療與治療併行,以協助病患及其家庭在治療的同時,也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並提高病患存活期,這個做法已有國際實證。
國健署指出,如罹患罕見疾病—神經母細胞瘤第四期的洪謙恩,他2歲確診罹病後,曾進行2次手術、6次化療、骨髓移植及12次電療,但隔年又不幸復發,一度因黴漿菌感染,引發肝、腎、脾等處感染膿瘍差點送命,目前他已使用到最後一線用藥,但此最新標靶治療的成功率也只有2成,醫療費用卻高達900萬元,家人賣房苦撐為他爭取這一線希望。
出身醫療背景的謙恩媽媽蔡紀葦說,謙恩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也尋求安寧療護,這兩者並不衝突,因安寧療護與治療併行,讓病患及家屬同時都有好的生活品質。
國健署指出,為因應台灣老年人口增加及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往後將參照WHO「健康城市」的模式,將安寧療護視為城市「健康促進」計畫的重要一環,強調讓老者能享有高品質的安寧緩和醫療和臨終照顧,促進完整生命周期的健康。
新聞出處:https://goo.gl/67D1t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