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壹週刊】家族夢靨 4代18人都得這個病

蘋果日報/2017.08.10/撰文:蔡怡真
打開會議室的大門,沙發上坐著3位巨人,手長腳長瘦高的身材幾乎是共通點,2位男性一個是191公分,一個是183公分,唯一的女士也有181公分。

「我們是馬凡氏症的哈比人耶,還不算高….」說話的是社團「馬凡之家」義工石小姐說:「我們最近發現一個小六患者身高已190公分了,嚇得家屬趕緊帶到台大治療。」在社團裡身高最高的已破兩百公分了。馬凡氏症不只身高高,雙臂還更長是身高1.05倍,石小姐雙臂張開就有185公分左右。

人高馬大是馬凡氏症給人的第一印象,早年身高確實是診斷的方式之一,但隨著基因檢測的發達,外表的診斷已僅供參考,石小姐說,自己的媽媽及阿姨身高都只有160公分而已。

石小姐是位資訊工程師,她的家族有4代18人確定是馬凡氏症,目前只剩7人活著。她就提及,「我們是從小阿姨發病後到台北榮總治療,才開始一路往上往下追,發現應該是外婆的爸爸那一代開始,當年外婆的兄弟姐妹有多人壯年猝死,推估應該就是這個原因。」

在1983年,石小姐6歲那年家族大篩檢,當年媽媽已出嫁因經濟沒那麼好,石小姐及媽媽並未參加篩檢,而是到1999年才確診為馬凡氏症患者;石小姐形容這個病對於家族而言,就像是「醒不過來的夢靨」,無比沉重。石小姐的阿姨及媽媽都因心臟問題離世,她在前兩年就送走了3位摯親。

一直把自己當成範例出來面對患者的石小姐,與其說她的心已千瘡百孔,不如說,她的心有鋼鐵般的勇敢無懼。而跟她一樣出來面對的外界的則是剛滿50歲的趙先生,則經歷患者最難面對的主動脈剝離及瓣膜破洞,開了3次大刀,心臟就真的千瘡百孔

「我是27歲時胸痛一段時間無法停止,到醫院門診看病,發現是心室肥大,醫師覺得還好,可是我就覺得不對,隔週再到另一家醫院,就發現是主動脈變大,可是這家醫院前一個月剛好病個類似的病人開刀時死在手術台上,因此也不太敢收我….」

由於進行主動脈根除術(把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比換心手術還困難,也可能運氣太差,後來趙先生又轉了兩家醫院,3個月後才得以如願開刀,住院當天是趙先生的生日,太太也要生了,生與死就是一線之隔,還好手術順利成功,但前年下半背痛又發現降主動脈剝離又動了一次手術,去年發現瓣膜破了3個洞,又開了一次手術。

而從小就是高度近視的趙先生,2年前兩眼也因水晶體移位動了手術,醫師囑咐要減少用眼,以免水晶體的韌帶又斷了。趙先生的兩個小孩已成人了,但至今都不願面對,因為從小他們就看著父親進出醫院,能拖就拖。

聽得一旁的台北榮總遺傳諮詢中心主任牛道明頻頻插話,「現在有藥了,在還沒有症狀前都可用藥物控制主動脈擴大問題,我們先來預防,不要讓疾病進到一個臨界點後,讓疾病無法控制。」
新聞出處: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810/1177920/ 

右二石小姐及左二鄭先生都是馬凡氏症的家族遺傳個案,出面接受採訪,身高高是他們的外觀之一。右一為北榮心臟外科副教授許喬博,左一為北榮遺傳諮詢中心主任牛道明。(林先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