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2017.05.23/記者吳柏緯/台北報導
中研院團隊發現,一種被稱為ZFP568的哺乳類基因蛋白,不但決定了哺乳類的頭圍大小,也可在胚胎發育時抑制腦部的部分基因「表現」,避免新生兒罹患特定罕見疾病。該研究成果於上週登上知名《科學》期刊,獲國際重視。
幾乎所有哺乳類都有ZFP568,中研院聘研究員沈哲鯤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存在人類腦部的基因蛋白ZFP568中,有Chimpanzee與human兩種不同的基因序列,若後者所佔的比率較高,那麼新生兒的頭圍、腦圍都會相對比較小。
沈哲鯤進一步指出,透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若把老鼠大腦中的ZFP568基因蛋白剔除,老鼠腦部的印記基因(Igf2)會在胚胎發育時表現更活躍。目前已知若在胚胎時期Igf2表現失調,將會導致新生兒罹患羅素—西弗氏症、貝克威思—威德曼氏症等罕見疾病。
除了Igf2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了另外兩個大腦中的基因也受ZFP568影響。若失調是否會造成其他的罕見疾病?沈哲鯤表示仍須進一步研究。
ZFP568對於頭圍的控制機制也因人種、地域而有不同。研究發現,亞洲新生兒的頭圍普遍較歐美新生兒小,沈哲鯤認為可能與亞洲婦女的產道普遍較窄有關;為了使生產能夠順利,ZFP568發揮了功用。
沈哲鯤表示,基於這樣的研究成果,下一步是希望找出在腦部發育時期,ZFP568如何影響其他神經幹細胞的基因表現。盼能找出更多基因如何控制頭腦發育研究的線索,也許有一天可以解開腦袋大小與智力之間的關係。
新聞出處: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04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