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7.05.06/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黃斑部病變非老年人專利,有幼童與青少年就發病,屬遺傳性黃斑部病變,但臨床無藥可醫。台大醫院與台北榮民總醫院最新研究透過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PSC)技術可讓細胞「回春」並可篩選藥物,發現薑黃素對患者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具有抗氧化作用,透過奈米分子注射到玻璃體,讓藥物在眼球緩慢釋出,達到治療效果。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基礎研究科主任邱士華指出,黃斑部是眼睛的視力中心,會隨老化病變,但患有罕見疾病貝斯特氏症者,可能從5歲就出現黃斑部病變,發生率約2萬分之1,全台約有1000多名患者。
邱士華說,該院收治一名6歲患有貝斯特氏症的幼童,將他的乳牙細胞取出後透過iPSC技術「回春」成胚胎幹細胞,經過分化成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藉此來篩選出適合的藥物,研究發現將薑黃素能增加離子通道能力並有抗氧化功效,若透過奈米分子將薑黃素注射到玻璃體,可增加細胞吸收,估可達到治療效果。
邱士華表示,iPSC技術除可用來篩選藥物外,也可將胚胎幹細胞分化成各個人體部位需要的細胞,再透過細胞移植達到治療效果。目前分化細胞移植已通過大型動物試驗,正在等待人體試驗。
台大醫院院長何弘能與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皆表示,兩院進行學術研究合作已邁向第11年,每年研究成果都很豐碩,合作相當愉快。
新聞出處:https://goo.gl/g5Zf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