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觸動世界的「泡泡男孩」 臨死前父母才能親手觸碰

聯合新聞網/2016.06.03
相信不少人都曾對「泡泡男孩」有過印象,近日美國媒體就將他多張生前照片曝光,再度喚醒外界對於這名才出生20秒,就被放進塑膠隔離泡泡的「泡泡男孩」大衛(David Vetter)的記憶,也再度觸發了社會大眾對於泡泡男孩所帶來的啟發和省思。

大衛1971年在美國休士頓的兒童醫院出生20秒後,因為早已被診斷出患有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SCID),因此必須住進塑膠隔離泡泡裡,與外面的世界隔絕。直到12歲去世為止,大衛一生幾乎都待在泡泡裡學習、玩樂、成長,就連家人都得隔著泡泡,才能和他接觸。為了讓大衛能夠享受短暫離開泡泡的感覺,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曾經替大衛特製過一套「太空裝」。

當時患有這種症狀的人,存活率極低,大衛的醫療團隊也設法要幫大衛脫離困境,因此在大衛12歲時,決定替他進行骨髓移植。然而,醫療團隊卻沒料到大衛姐姐凱薩琳的骨髓居然不幸帶有病毒,導致大衛的病情急轉直下。

手術完五個多月後,醫療團隊決定讓大衛離開泡泡,轉到無菌病房接受治療。住在無菌病房的這段期間,是大衛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能不用隔著泡泡,真正感受到母親溫暖的掌心與懷抱。兩周以後,大衛終究還是離開了人世,也永遠離開了泡泡。

大衛成為最後一位居住在泡泡裡的兒童。隨著醫療的進步,通常如果孩子在出生三個月以內進行手術,通過骨髓移植治療SCID通常都會成功。SCID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台灣新生兒患此病的機率粗估為八萬分之一。

大衛除了帶來不小的醫學進步外,他的傳奇故事在當時也引發醫學界對於倫理困境的討論。雖然大衛未曾親手觸動過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卻因為他,而被觸動。
新聞出處:http://goo.gl/BAkX4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