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胡庭碩:請對不公不義大驚小怪

Knowing先知資訊/記者張詠晴/2016.01.15
曾獲得總統教育獎的「漸凍人」胡庭碩,12日晚間坐著電動代步車準備搭公車回家,然而,前前後後等了一個多小時,連續遭到三部公車拒載,最後胡庭碩只得開著自己的電動輪椅,耐著寒風刺骨,花了40分鐘騎上成蘆橋,與卡車、轎車、機車爭道,才終於回到家。

事後他只好無奈在臉書PO文控訴,說他短時間¬內不敢再搭蘆洲公車了,不會再讓內心受傷。他也表示,若各位希望改善這樣的狀況,下次若你在車上,或在候車亭,請幫助他堅定地跟司機說:「請讓他上車,我願意等。」客運業者事後道了歉,承諾會好好加強教育訓練。

胡庭碩事後更在臉書上發文表示,「這個社會最大的問題,不是對身心障礙者沒有期待,而是不論多數人或少數人,不對社會有所期待。」,並羅列了十二點「深夜的公共運輸課-名詞解釋」,表明「這個社會最大的問題,不是對統計上的少數人歧視與差別待遇,而是不論多數人或少數人,都覺得歧視與差別待遇裡所當然。」最後呼籲「請對自己的國家社會有所期待,也請對不公不義大驚小怪」。

為什麼要有低地板公車?
低地版公車的設立是為了因應現今人口老年化的趨勢,讓老、弱、婦、孺及身心障礙人士等使用者更容易且便利的搭乘。

一般公車具有3-4個階梯,對於年長者及年幼者上下車十分不便,也沒有設置斜坡板或側傾功能,讓乘坐輪椅之身心障礙者無法搭乘利用。

低地板公車在設計上包括車門僅有一階,踏步即可上車,且車身有側傾的功能,降低了車輛的高度,車內附有斜坡板及車廂內之無障礙輪椅座位。

據台北市公共運輸處公布,前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公車處) 早在90年12月便購買了30輛匈牙利伊卡洛斯低地板公車,在淘汰之後,為能使低地板公車提供便利之路網性服務,臺北市政府交通局於民國96年擬定「臺北市推動低底盤公車實施計畫」,於96─98年推動汰換北市15條主要幹道路線既有公車為低地板公車,訂定「臺北市公共運輸處推動低地板公車補貼作業要點」,直至102年共計有287輛低地板公車上路營運。

低地板公車除了讓輪椅使用者更容易搭乘外,也可讓高齡、拉著大菜籃或大件行李者更方便上下車。

然而公車停靠處的人行道因為機車、路樹、燈柱等等的障礙物,時常讓低地板公車無法發揮最佳的效益。

其實低地板公車的引進早已經是世界潮流,台灣在近幾年的亡羊補牢雖然為營造一個友善的乘車環境開了先鋒,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的民眾和公車司機仍然未有相應的觀念。像是胡庭碩提到的,若是讓輪椅先上公車,大家也都能上去。

他表示,物質層次的低底盤有了,但公共運輸的價值觀尚未變遷。

當高齡化社會成為必然,營造一個友善的乘車環境是絕對重要且必要的,低地板公車雖是一個媒介,但更多的,是要靠著改善民眾的行車觀念及政府對停靠站的規畫來讓政策更加完善,畢竟,低地板公車的設計概念,就是為了方便輪椅搭乘而產生的交通工具,如何營造友善的乘車環境,成為了引進低地板公車之外的更重要議題。

再者,「冰桶挑戰」之後呢?
2014年很夯的「冰桶挑戰」在各界都廣為流傳,「冰桶挑戰」是由美國漸凍人協會發起的募款活動,被指名者可選擇於24小時內接受「挑戰」,抑或是自由捐款,全程必須錄影且上傳網路,並在影片中最多選擇三位朋友接受挑戰。這樣的活動因為社群傳播而帶來了驚人的募款效果,卻也免不了被有心人士拿來炒作,許多人都有「到底是在幫助漸凍人? 還是消費漸凍人?」的疑慮。在上傳了影片,Tag朋友之後,你真的知道ALS是什麼嗎?

到底什麼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
根據「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定義,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是一個致命的進行性運動神經萎縮症,它的特徵是大腦和脊髓中一群特定的神經細胞與傳導路徑的退化,導致全身肌肉萎縮、四肢癱瘓。

典型的罹病者通常在2至5年中,從行動不便、吞嚥困難、口齒不清,進展為全癱、喪失說話與吞嚥功能,終至呼吸衰竭。

聽起來好像是老人癡呆對吧?但不同的是,這種疾病的患者感覺神經未受到侵犯,不但心智正常、意識清楚,感覺也敏銳一如正常人,卻四肢無法動彈、無法自行呼吸、進食,換句話說,當你接收了一些情緒,你無法及時適切地做出動作來表達。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善於觀察的台灣人這時候應該要注意到他們的需求,應該在停靠站或公車上注意到他們的時候多給予一點關注,關心他們是不是不小心被錯過了,是不是需要我們對司機的提醒,或者,是不是需要我們先下車讓個位。

如果我們的博愛座實施的這麼徹底,為什麼在低地板公車上做不到呢?
冰桶挑戰賽這樣作為公益性質的活動,結合了公益、關懷、趣味以及許多大人物相繼投入,卻善用了他的行銷性質,讓整個活動在全球迅速蔓延,這點我們不置可否。且不論他的媒體操弄,冰桶挑戰賽算是很成功的,近幾年內,漸凍人的議題還是有人關注,至少比以往多許多。

我能理解要群眾的熱度不減是一件很困難的,民眾畢竟是健忘的,爆紅式的行銷消退的的也如竄紅般迅速。但請記得話題背後,弱勢依然存在,請讓守護漸凍人不要只淪為口號。熱潮之後,請記得公益的本質。
新聞出處:http://news.knowing.asia/news/bc2cbfaf-1cc5-48dd-87de-af8fc1839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