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5.11.21
燃燒生命到最後一刻!新店耕莘醫院病理科醫師陳燕麟,國三時罹患罕見疾病「肢帶型肌肉萎縮症」,四肢萎縮失能,高中時他忍受被同學嘲笑「殘障」暗自哭泣,甚至懷疑「人生是否就此完了?」但父親鼓勵他捨我助人,他因此決定從醫考上醫學院,十八年來,他克服肢體障礙,一路擔任到主治醫師,攻讀博士班,他說:「我要行醫助人直到全身不能動為止!」
年僅三十三歲的陳燕麟醫師,已發表過四十多篇國際期刊論文,新店耕莘醫院表示,陳醫師年紀輕輕就開發出包括乳癌、大腸直腸癌與肺癌的標靶藥物基因檢測,病理科主任呂福江更讚許:「陳醫師升主治醫師時,醫院剛好成立分子病理科,當時是他完全負責把這個領域建立起來的。」
每天早上,陳燕麟都拄著柺杖出門,緩慢跛行到停車位置,兩手吃力地將雙腿搬移坐上駕駛座,自己開車到醫院上班,從小喜愛跑步與各類運動的他,不曾想過會罹患這種罕病,從此喪失追趕跑跳的能力,陳燕麟不諱言,剛發病時他悲愴失措,「曾聽見同學叫我殘障,世界一片黑白,看不見未來。」
回想十五歲,陳燕麟就讀國三,某天下午老師進行跑步測驗,他說衝出起點後,突然發現雙腳無法使力向前,愈跑愈慢,最後力氣盡失,「甚至感覺不到是否有在蹬地,彷彿拖著不屬於我的身體。」幾經就醫檢查,台大醫院神經內科最後確診,他罹患了罕病「肢帶型肌肉萎縮症」,台灣不到百例。
「爸媽當時自責,認為肇病的基因突變是他們造成。」陳燕麟說,第一次低潮,是大腿做切片檢查後在家休養,「每晚夜深人靜,我都躲在被子裡哭。」只要想到以後的日子,「就不停自問人生完了嗎?能做什麼?未來在哪?升上高二後,我連樓梯都走不動了。」
高三選填大學志願時,爸爸對陳燕麟說:「你身體不方便,也許讀醫能幫助其他人。」成績優秀的陳燕麟也認為,從醫除可研究自身罕病,更能幫助其他更多病患;後來考上輔大醫學系,但他內心仍不時忐忑,「有時會恐懼與絕望,憂心病情惡化突然過世。」
採訪中,陳燕麟說:「等一會兒我要坐下,不要被嚇到喔,先講讓你們有個心理準備。」突然間他碰地一聲,失重墜落般摔在座椅上,記者當場也嚇一跳,他解釋:「無法施力,我的坐下,就跟正常人跌倒一樣。」而他起身亦須耗費全身力氣、竭力扭動撐起。
大七時,老師也提醒他:「走臨床科別,會碰到CPR、急救等,不是你不願做好,而是無法勝任。」最後陳燕麟轉攻病理科,他亦鼓勵在疾病中掙扎徬徨的人:「不要因一些缺憾就放棄全世界,多想想我們能做什麼,努力實現夢想。」(突發中心簡威弘、陸運陞/台北報導)
陳燕麟(33歲)小檔案
學歷:輔大醫學系畢、現讀博士班
經歷:耕莘醫院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
專長:一般外科病理診斷、分子病理診斷
成就:成立分子醫學實驗室,發表國際期刊論文逾40篇、2014年新北模範勞工、2015年新北醫療公益獎
新聞出處: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121/737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