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2015.07.22/簡怡欣
繪畫讓她成就出一片新天地,辦過無數展覽、講堂,受旁人尊稱一聲「老師」、深受她的人生故事而感動。只是,原來看似激起她人生希望的創作過程,並非都是讓人開懷的心情,鄭玲透露,「其實我很痛苦」。
這個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眼前坐在輪椅上的鄭玲,幼年被診斷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這個病症在她13歲開始惡化,侷限了她雙腳的行動能力,就連手也沒有力氣推動輪椅,更別說要出門到超商、逛街,那時的她根本無法做到。
有長達9年時間,鄭玲像是被困在籠裡的雛鳥,想飛,卻飛也飛不動。對一個正青春年華的女孩來說,這會是如此的無奈。後來,終於在22歲那年,台北捷運開通了,爸爸給她請了看護、買了輪椅,鄭玲再次找回「自主性」,22歲她才開始「轉大人」。
鄭玲就像放飛的鳥兒,關不住的。她決定開始學習自己最愛的繪畫,一一完成夢想清單,透過巴士、計程車、火車旅行,甚至飛往菲律賓挑戰潛水、到澳洲、日本、印度當背包客,還因而出版了本旅遊書,另外,今年八月也將再出版下一本圖文書。
疾病、輪椅不是阻礙,鄭玲回想童年那時,「小時候我把它當成是一個特別的朋友,它只不過是會帶我到一個特別的地方而已。同時,它又像是位老師,引導我如何面對」。疾病讓鄭玲身體力氣愈來愈微弱,但亦師亦友的情愫,讓她不受困在疾病的黑暗面。
一如她所說的,旅行和繪畫都是讓自己內在的成長助力。創作過程是一場對話、辯論,她必須去面對內心的黑暗、徬徨,「繪畫過程我是痛苦的」,鄭玲將它們轉化為紙上的色彩,每天就是與畫紙、畫筆、顏料為伍。
而今年為了《一米藝視界》再度挑戰長達6公尺的大面積作品,鄭玲花了快半年才完工,疾病吞噬手部的力量,鄭玲僅能在八開大的畫紙上使力,但她仍致力把自己的「生命」全注入在這幅作品之中。這樣的精神,讓碰巧到場看展的人群,也願意待到專訪後才上前要求與鄭玲合照。
鄭玲就像是個叛逆的女孩,不願向上天低頭,在畫紙上一筆一筆勾勒出「生命的進行式」,畫出自己的極限新版圖。「上輩子、下輩子、發生了什麼事、自我價值、為了生存」,其實出現在鄭玲作品中的這些念頭,都是曾浮現在你我生命中的事,人類雖然無法預測未來,但「意識無限」。
最後,我問鄭玲有什麼話,是想送給還在迷網中的人?她著實想了好一會兒,「現實生活確實不容易,但仍要堅持下去、相信自己、聽聽內在的聲音」。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吞噬了鄭玲的身體,但她仍計畫著,想再去最崇拜藝術家的家鄉墨西哥、阿姆斯特丹美術館看一看,生命讓她更加勇敢。
新聞出處: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722002733-26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