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通訊社/2015.06.02
十八歲的胡庭碩,正值青春年少,某日,突然跨不上公車,撞得頭破血流;走在路上跌倒了,卻發現自己竟然怎樣都站不起來,夏天滾燙的柏油路,燙得他的腳都起水泡,疼得大喊才引起周邊人注意,趕緊來解救他。「當時我才清楚的感受到,擔憂的疾病已經發生了」,面對身體明顯的退化,讓他曾經挫折得一直想尋死。
而這個疾病的隱型基因,早在他出生時,就已經是一顆埋在身體裡的小小炸彈。小時候醫生診斷,只發現這小孩肌肉無力,但卻查不出病因,幼稚園時他穿過矯正鞋,甚至嘗試各種拉筋,每次都痛得哇哇大叫,外婆甚至給他喝香灰茶,但胡庭碩只喝了一口,堅強果斷的胡媽媽就叫他倒掉,只因「吃偏方,代表的是不接受事實」,胡媽媽總用很獨特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面對問題。
當胡庭碩十八歲時,隱性基因開始顯現,行動不便的症狀出現後,透過抽血驗基因才確定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當時不能面對現實的他,因此罹患憂鬱症,拿著菜刀哭喊著要自殺,相依為命的母親只是淡淡的說:「我要煮菜,把刀給我」,一語驚醒夢中人,當發現「對別人的責任,大過對自己的掌握」時,他的生命有了轉機。
母愛的偉大,實際且滿溢
胡媽媽出身富裕家庭的千金,年紀輕輕就嫁入大家庭,一路擔任保險高階主管,十九歲時就以現金在北投置產,顯見胡媽媽的工作能力極佳。直至父母離異後,胡庭碩跟著母親,後來自行經營的公司發生問題,為母則強的胡媽媽為了養三個小孩,兼早餐店、當洗碗工、撿寶特瓶等多份工作,甚至帶著胡庭碩到市場撿菜回家煮,還有便利商店多得吃不完、過期的優酪乳與飯糰,都曾經是他每日的食物。
即使如此,胡庭碩對家境不好這件事情,感受很薄弱,直到念建中時,一次上課時,老師問同學們有多少人去過歐洲?班上許多同學都舉了手,當下他才驚覺原來自己家境不如人。胡庭碩笑著說,「但我從沒覺得自己吃不好,過期的東西每天都可以吃很多,我也照樣吃得這樣胖啊~」,而物資匱乏也讓他從小養成「得來不易、珍惜資源」的性格。
對胡庭碩來說,精神上的滿足無價,「我有媽媽的愛,營養也不缺乏,且媽媽對我的課業也非常嚴格」,他從不認為自己缺了什麼,總認為「幸福本來就有很多風貌,人不該盲從於世俗的眼光」。
翻轉命運,成為有選擇權的人而貧困,對於胡庭碩來說,還帶來另一番積極且正面的改變。
國中時的他努力學習,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個「有選擇權的人」,而唯一能翻轉命運的方式,就是透過讀書來儲蓄未來賺錢的資本,才有機會改變自己與家人的現況。他回憶起曾有親人閒言閒語的說胡媽媽,「肯定是前輩子造孽,才會生出這樣的孩子」,胡庭碩想起來總是滿滿的心疼與不甘,也因此,他更努力的念書,希望能將榮耀帶給母親。
於是,一路從建中到師大教育系,後來又轉念臺大法律系的胡庭碩,當時是第一位學測滿級分考入臺大的身障生,2014年時得到總統教育獎,也是行政院青年顧問之一,近兩年更積極進行社會企業的演講,透過「社會創新巴士」,強化青年與農村的連結,成果豐碩。而這一切的努力,對他來說,都只是希望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媽媽不是做壞事才有我這個孩子」,而努力的他,真的作到──榮耀母親。從想當公民老師,一直到致力推動社會企業,胡庭碩帶領青年們走入農村,縮短城鄉差距,創造農村實際收益,促成改變,創新思維帶給相關產業極大的衝擊與收獲。
新聞出處:http://www.cna.com.tw/magazine/1-1/201506020015-1.aspx?category=Magaz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