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2012.10.18/林政緯
一名70歲的老先生,洗腎將近兩年,主訴說手背、手指在最近幾週長出水泡,而且皮膚變得很脆弱,稍微碰撞一下,便留下傷口與潰瘍(圖1與圖2)。
病人也注意到曬太陽後,會變得更嚴重,家人也注意到他的氣色變得較差,膚色變得更暗沉且帶點蠟黃色(圖3),甚至臉上也出現為數不少的小汗毛,於是到皮膚科門診就醫。
診視他的皮膚病灶並詢問到他有在接受洗腎與同時罹患慢性C型肝炎的病史後,高度懷疑他罹患了少見的「遲發性皮膚紫質病」,進一步幫他安排皮膚切片檢查、抽血檢查與尿液檢查。
皮膚切片檢查結果證實是遲發性皮膚紫質病,抽血檢驗顯示鐵蛋白過高,尿液檢查發現紫質含量偏高。
診斷確立後,開立口服藥物「hydroxychloroquine(必賴克瘻錠)」讓他服用,並請他接受放血術。同時叮嚀他慢性C型肝炎要持續追蹤治療,也要做好防曬,避免皮膚病灶惡化。經過兩個月的治療,沒有長新的水泡,臉色暗沉的問題也有慢慢改善,目前仍在治療追蹤。
遲發性皮膚紫質病是一少見的皮膚病,分為遺傳性與後天性兩種。病因是紫質與其衍生物代謝異常所致。危險因子包括慢性B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酗酒、接受含雌激素的荷爾蒙補充療法、洗腎患者、鉛中毒、服用過量的鐵劑等。
患者的皮膚非常脆弱且對陽光極為敏感,曬太陽後或受到輕微的外傷後會紅腫、疼痛、起水泡、糜爛,且痊癒得很慢,常留下疤痕。好發部位包括手背、腳背。時間一久,全身的膚色也會變得較暗沉,甚至在臉上可看到小汗毛大量增生的情況。
◎治療方法包括:
●積極防曬,避免皮膚受傷。
●戒酒,停用動情素及避免接觸到化學物(如鉛)。
●積極治療B型肝炎與C型肝炎。
●放血,目的是讓體內的鐵含量降低,減少紫質的產生,經過數個月後可以得到不錯的療效;貧血太嚴重無法實行放血的病人,可給予hydroxychloroquine,緩解症狀。
●一些研究報告指出,洗腎患者因為本身常合併貧血的問題,在放血後,可給予紅血球生成素,也有助於病情的改善。
(作者為林口、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新聞出處: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oct/18/today-health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