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報/2015.02.22
身殘誌堅的人總是令人格外敬佩。臺灣插畫家鄭鈴,這堅毅的女子,顛覆了世人對輪椅朋友的刻板印象。克服了肢體障礙、下半身癱瘓,坐在輪椅上的她活出了精采的人生。儘管要以輪椅代步,但她仍保有旅遊習慣,甚至揪團當背包客,邊畫畫邊旅遊。雖然鄭鈴只有一公尺的「高度」,但她比正常旅人走得更遠,做得更多,為自己開啟了無限可能。
13歲那年,鄭鈴被迫坐上輪椅,從一公尺的高度看世界。這個曾經熟悉的地方,卻有點不那麼熟悉了。患病後,鄭鈴從本來外向的性格轉變成一個自卑的小女生。原本因久病不出門的鄭鈴,為了出走看世界、為了學畫而鼓起勇氣踏出家門,讓她再度打開原本封閉的生活圈子。一路走來,鄭鈴靠自身的努力及遇見的伯樂,不僅推出畫冊、創作繪本,甚至辦了好幾場藝術作品個展。
認識鄭鈴,是因《坐輪椅也要去旅行》這一書。在這藝術創作中,鄭鈴一直以輕盈的文字和獨特的畫風分享生活所見所聞。聊起創作《坐輪椅也要去旅行》的那一趟旅程,開啟了鄭鈴的話匣子。
「那一次,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在短時間內準備就緒,我開始坐上輪椅,游遍臺灣大城小鎮、到菲律賓長灘島挑戰潛水、赴印度與日本東京游歷...」每一趟旅途,鄭鈴總是有所感悟,這讓她的畫作充滿人道關懷。
萎縮無力 難以調適心理
脊髓性肌肉萎縮癥,是脊髓上的基因出了問題,病徵為靠近脊隨的肌肉會開始萎縮,隨著時間,患者的軀幹會越來越無力,接著延伸到指頭較為末節的地方。近年,鄭鈴已明顯肢體無力,所幸生活尚能自理。自小學開始,鄭鈴肌肉萎縮的癥狀越來越明顯,小學三年級時,沒有辦法自己揹書包,在學校跌倒,也沒有力氣自己站起來。「在我的記憶中,大約八九歲時,開始明顯出現肌肉無力且動作緩慢的問題,在行走及上下樓梯時非常吃力困難。」
在升上中學的那年,鄭鈴連站的力氣也沒有了,被迫以輪椅代步。她回憶,有一次朝會留在教室,突然想上廁所,但沒有同學可以協助她。這份無助感讓她變得越來越憂鬱,更難融入群體生活。「和同學相處總是有一層隔閡,心理調適是我求學階段最大的困難。」後來,在高中時期,她遇到了一群很照顧她的同學,「同學去哪裡都會帶著我,第一次去西門町就是在那個時候。」鄭鈴感恩有一群默默支援自己的好朋友。
畢業迎低潮 學畫活出自信
鄭鈴高中畢業後,由於身體加速衰退,出門變成不是容易的事。鄭鈴也曾經想過要和同學一樣念大學,但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癥使她的肌肉隨著時間越來越無力。她苦笑:「當時連上廁所都需要同學抱上馬桶呢!擁有好成績又如何?我根本上不了大學呀。」言語中,除了無奈,還有遺憾。那是鄭鈴人生中低潮的苦日子,但她堅信:「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候,機會就會出現。」
畢業後,鄭鈴曾有七八年時間進入人生冬眠期,活動僅限房間和客廳,情緒變得沮喪、易怒,自從學畫畫後才逐漸卸下保護色,找到樂觀的力量。「由於身體病痛的折磨,我的行動受限,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自在悠游,生理和心理都飽受壓力。畫畫正好讓我有了一個抒發情緒的空間。」臺灣罕見疾病基金會提供了病友學畫畫的機會,不僅開啟鄭鈴另一個生命的契機,也讓她坦然面對肌肉萎縮癥繼續惡化的病情,透過畫畫活出自信。
在繪畫老師王蓮瞱老師指導下,開啟了鄭鈴的繪畫之路。疾病帶來的不便,一度讓鄭鈴自卑、沮喪,甚至想放棄自我,但看到插畫家陳璐茜的作品後,深受感動,便跟隨她學畫,也讓她重新點燃生命的希望。
勇於逐夢的鄭鈴夢想有一天成為國外駐村演出者。「即使身體不好、環境困苦,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改變。」鄭鈴勉勵和她同病的患者,也期盼透過作品和故事鼓勵身障者,找到生命的熱誠與目標。她期望在未來能創作更多富有勵誌性的繪本作品;也希望透過自己的背包旅遊故事,鼓勵更多身障者走出戶外。
父親啟發 趕走寂寞魂
出生於單親家庭的鄭鈴,自小與父親、弟弟相依為命。鄭爸爸身兼母職,把姐弟兩人照顧得無微不至。
「爸爸說過:『在妳大約4歲時候,容易跌倒,心裡總覺得不太對勁。』從那刻開始,爸爸就帶著我跑遍了各大醫院做各項檢查,最後檢查驗出肌肉萎縮癥。」不幸的是,鄭鈴的弟弟也患上這個疾病。
「老天一定是認為我的父親有能力照顧我,所以把我賜給了他。在成長過程中,要不是父親給予我最適當的照顧與啟發,今天的我可能只是個寂寞的靈魂。」鄭鈴笑稱,父親不善於把愛說出口,經常以行動表達對孩子的關愛。「爸爸是個傳統的父親,他常常口出『金句』,在人生低潮期時鼓舞我們。很多時候,他的一句話就能點醒了我。」少了母愛,鄭爸爸努力成為一對兒女的避風港。
鄭鈴也感謝有弟弟的相伴,「很多時候,弟弟是最能體會我心情的人,因為同理心,只要一個眼神或動作,彼此就知道對方的想法。」小時候,在一般同年齡的孩子當中,鄭鈴找不到玩伴,更別說有個美好的童年回憶。「我的玩伴只有弟弟,而弟弟也僅自己。成長過程中,我們互相扶持、互相陪伴及鼓勵。」
突破極限 挑戰牆繪
仔細欣賞鄭鈴的畫作,在小小的畫布上,她用針筆構圖,畫出可愛的圖騰並敘述身體與某種頑強的異物抗衡,再用壓克力彩推疊其生命的態度。由於肌肉萎縮造成手的力量不足,鄭鈴使用的媒材多以針筆為主,需要大範圍筆觸的油畫為輔。
對鄭鈴而言,創作是投射自己內心所記憶下的風景,對於她所觀看到的景色的觀察。「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生命的過程。」學習繪畫已經進入13個年頭,鄭鈴的創作源頭,是她心中想表達的信念,或是她的生命經驗。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出版繪本的她,至今完成了3本作品。近年來,雙手肌肉加速萎縮,鄭鈴深知時日不多,她不願輕易妥協,更嘗試突破自己能繪製規格的極限。「手無力,就無法握起筆來。我無法想像生活了少了繪畫這一塊重心。」在創作上由於手部肌肉力不夠,作畫時,鄭鈴無法持久抬高,沒辦法長時間握筆創作,更無法繪製大型的作品。
去年,鄭鈴受美術館之邀為美術館創作大型壁畫。臺灣朱銘美術館每年都會徵選數位演出者,為美術館內的長廊作牆壁彩繪。但高4公尺、長11公尺的畫布,對鄭鈴來說,是一大考驗。接下這份工作,鄭鈴獻出無數「第一次」。「美術館位於山上,每天我必須上山進行創作,長途跋涉的遠途,對於坐在輪椅上的朋友是個挑戰。這些年,我一直堅持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相信自己的潛能。」最終,在助理的協助下,她成功完成作品。
坐著輪椅去旅行
鄭鈴喜好接觸不同的事物,即使坐輪椅,仍克服重重挑戰,到國內外自助旅行。「輪椅無法限制我的行動,旅遊讓心境更開闊。」她形容,旅行和繪畫在她內心某種程度是相同的,長時間與畫布為伍是在檢視自己的內心,到了陌生環境才深刻體會到自我的感受。輪椅族當背包客很困難,鄭鈴必須克服行動、如廁等問題,甚至得隨身攜帶紙尿片。輪椅局限了她的行動,卻讓她更努力克服眼前所面對的挑戰及障礙。
「旅遊不只讓我走出了生活小圈圈,也是激發我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像是到印度,我看見滿街跑的小乞丐因家裡貧窮而被迫過得乞討的生活,讓我感覺心疼。」「在創作過程遇到瓶頸時,我會去旅行,嘗試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來轉換心情,因為我真的很喜歡畫畫,所以只要我還能畫,就會一直畫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天為止。」
新聞出處: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lifestyle/sh2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