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15.01.28/記者王柔婷/新店報導
耕莘醫院病理科醫師陳燕麟國中時罹患肌肉萎縮症,這些年陳在看診、行政、研究中,仍抽出空檔攻讀博士班、到育幼院教小朋友醫學,最近,他開始著手研究「自己的病」,努力找出可治療的藥物,不向命運低頭。
「我的病只會一直惡化,還能自己站起來的時候,就要靠自己的力量。」33歲的病理科醫師陳燕麟國中時罹患肌肉萎縮症,當時他在心中埋下醫學夢,「希望有一天能找出肌肉萎縮症的解藥」。
大學時考上輔大醫學系,畢業後陳在新店耕莘醫院服務6年,回想起國中時的發病情況,他說,當時在測驗跑步時,但自己卻越跑越慢、腿漸漸無力,趕到醫院檢查後才確診罹病。
「印象中,孤兒院的小朋友好像也跟自己一樣很不快樂。」陳燕麟說,這些年除了心情釋懷,也逐漸適應日常起居,去年,他主動聯絡孤兒院,規劃一系列基礎醫學知識,幫助正經歷困境的孩子們。
如廁、走路、開車等對一般人來說容易的行為,陳燕麟則需多花幾倍的時間完成,走在路上,他要擔心路不平會跌倒,開車時,他發現自己的腳已經沒辦法踩穩油門。
「就讓這個病到我這一代就好。」陳燕麟現在正著手進行肌肉萎縮症研究。
他說,即使沒辦法找出根治的藥物,也要研究出可以減緩病情、預防該疾病的方法。
新聞出處:http://goo.gl/gK4ew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