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2012.9.25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當時,我手上飲料一路灑漏,竟渾然不知,直到褲腳濕了,才驚覺手中飲料已所剩無幾!」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賴小姐,初發病時不到18歲,一開始只覺得手麻、腳麻,然後上課時、手中的筆開始不自主掉落,甚至一度昏厥。旁人以為是她與男友分手後身心受創所致,就醫後才知道,原來她罹患了罕見的「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過去罕為人知,今年則因美國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妻子是此疾患者,讓更多人聽到這個疾病。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巫錫霖指出,多發性硬化症是患者自體免疫細胞異常攻擊神經傳導細胞、破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其身體各器官活動與功能的疾病。
患者症狀會因為免疫細胞攻擊的位置而有差異,症狀從疲勞、四肢無力、視覺紊亂、語言障礙、尿失禁、性功能失調等非常多樣,即便同一患者、每次發病症狀也未必相同。
以賴小姐為例,發病迄今9年,曾嚴重到吃甚麼吐甚麼、雙腳沉重得像是綁了水泥塊,甚至尿失禁。目前使用口服藥物維持下,雖仍有不耐久走、手沒有力氣等症狀,但生活已漸恢復正常。男友在她病發後不久也重新回到身邊、陪她一路抗病。雖然因為她的疾病狀況,可能不像一般人能俐落地拿刀、烹煮,不過,男友說:「不然就吃便當吧!」
巫錫霖指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以女性為主,在高緯度地區國家發生率較高。該疾病除與基因有關,也有研究發現,在美國的日本人、其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率遠高於居住於日本的日本人,顯示多發性硬化症也與環境相關。不過,迄今其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台灣目前約有1117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
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以干擾素及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為主,急性發作期使用類固醇壓抑發炎,平時則以每週注射2到3次干擾素維持。如果患者使用干擾素治療後復發率仍未見有效下降,近年健保也給付免疫調節劑可使用。
早年免疫調節劑只有針劑劑型,9月起健保也通過給付新型的口服免疫調節劑,這類藥物可將想要攻擊神經的免疫細胞球鎖在淋巴結內,降低神經傷害。其副作用則包括可能提高感染機率、降低心律、黃斑部水腫等。
新聞出處: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25/today-health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