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22型小腦萎縮症致病基因找到 1公升的眼淚 治療現契機

【自由時報/2012.09.13/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82歲的林老先生(化名),45歲起就有步履不穩的情形,之後逐漸出現咬字不夠清晰,喝水也容易嗆到。10多年後才確診是小腦萎縮症,他的家族中也有7到10名親人陸續發病,經由北榮多年的追蹤發現,林先生家族罹患的是第22型小腦萎縮症。

  台北榮總也領先全球,找出其為KCND3鉀離子通道基因發生變異,導致小腦神經功能不正常,為小腦萎縮症治療提供一個新的治療方向。北榮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宋秉文表示,小腦萎縮症主要是因為小腦神經系統退化,造成運動協調障礙,導致患者走路不穩、頭暈、言語發聲模糊及吞嚥困難,病程有快有慢,嚴重者可能喪失行動能力或無法坐立而臥床,日劇「一公升的眼淚」、國片「帶一片風景走」就是描寫小腦萎縮症患者的故事。

  宋秉文指出,小腦萎縮症的盛行率約為每10萬人中有5至10人,估計國內約有2000多名患者,其可分為散發型或遺傳型,如果父母當中有一個帶缺陷基因,下一代有50%的機率會發病,目前醫學上對遺傳型小腦萎縮症的分類已多達40多型,包括這次發現的第22型,總計有13型的小腦萎縮致病基因已被發現。林老先生說,30多年前發病,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小腦萎縮症,直到北榮就診才確診,接著同一輩及下一代都有人陸續發病,才驚覺情況不對,在宋醫師的追蹤之下,現在終於找出第22型的致病基因。比較幸運的是,他的家族罹患的第22型是病程進展較慢的「溫和型」,雖然現在得坐輪椅,但手還是很有力氣,可以跟年輕人比腕力。

  宋秉文表示,這個研究的突破,除歸功於榮陽團隊持續多年的努力之外,病患家族的積極配合以及次世代DNA定序技術的運用都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不但凸顯離子通道在小腦運動失調症致病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也提供治療小腦萎縮症的新方向。

新聞出處: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13/today-health4.htm

▲82歲的林先生(化名,右)家族中,有多人罹患小腦萎縮症,他不僅主動參與北榮的研究,更將北榮送他的紅包捐給小腦萎縮症協會,由理事長黃玉春(左)代表接受。(記者魏怡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