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鏡頭會說話/照顧罕病兒 爸媽無怨不離棄

【聯合報/2012.08.02/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照顧他們不覺得苦,最怕是我生病,沒人可以照顧他們。」中信、天星兩兄弟因粒線體缺陷,無法言語、也不能活動,需24小時照顧。母親吳季如身兼父職,「陪他們開心過每一天」,是她唯一心願。

  罕病基金會邀請15位攝影師,親赴全台拍攝22種罕見疾病,共30個家庭的故事。透過鏡頭,攝影師捕捉最動人的瞬間,呈現動人的親子故事,也為他們留下珍貴回憶。此展覽即日起在台北市京華城展出,將持續到9月2日。

  許多罕病家庭裡,父親不只是全家經濟支柱,還是情感依靠,卻也有罕病病童家長,難以負荷一生一世的壓力,選擇離開家庭。 

  吳季如不避諱自己是單親媽媽,「這沒有什麼可恥的」。13歲的哥哥中信,6個月大時發病,因抽筋腦部缺氧,自此連翻身都不會;弟弟天星12歲,發病時的年齡比哥哥大,但曾經在短短兩天內心臟停止4次,每次長達30分鐘,腦部損傷比哥哥嚴重。

  在醫師眼裡,吳季如是「最固執的媽媽」。她爭取讓天星上學,不願他喪失學習機會;為維持兩兄弟咀嚼、吞嚥能力,她堅持不讓孩子做胃造口,一口一口餵孩子吃飯。 

  「開胃造口,只要花5分鐘,就能把打成泥的食物舀進去。」但她說,省下餵食時間,親子互動機會減少,孩子僅有的能力也會消失。 

  至於陳慶輝,為了照顧下半身癱瘓的兒子陳揆文,忍著腫瘤病痛,也要每天中午到學校幫孩子導尿、餵食。他甚至搬到學校附近,只為孩子能繼續升學。 22年前,揆文出生22天,陳慶輝和太太知道兒子下半身全癱,夫妻兩人坐在醫院外台階上,「我只考慮3分鐘,就決定我下半輩子要和他一生的路一起走。」 

  陳慶輝說,外婆背揆文上樓,哥哥才小學五年級,就要幫小四的弟弟導尿、擠大便和洗身體,但一路走來,大家仍勇敢面對,「生命是無常的,無常來時,我們只有面對他。」 

  呂沛頡罹患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從走路不穩到四肢癱瘓,只有短短半年,弟弟早已因相同疾病過世。 現在沛頡和爸爸相依為命,儘管他雙眼幾近失明,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但只要聽見父親溫柔的聲音,就會露出微笑,這也是呂正章最快樂的時刻。 

新聞出處: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266398.shtml#ixzz22RQORdns

陳慶輝(右)與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的兒子陳揆文(左)。
吳季如(中)帶著罹患粒線體缺陷的黃中信(左)與黃天星(右)兩兄弟。
呂正章(後)與罹患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的兒子呂沛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