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14.08.18
常有雙手發麻、鞋子買沒半年就穿不下的狀況嗎?當心恐罹肢端肥大症。林口長庚醫院外科臨床教授張承能表示,肢端肥大症主要因腦下垂體長腫瘤,引起生長激素分泌過量,到中後期手指、腳趾會越顯粗大,若缺乏積極治療,易誘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死亡率更較常人高出2∼4倍。
張承能醫師表示,當生長激素過量時,會導致體內軟組織增生,發生在腕部就會壓迫正中神經,初期常有雙手發麻,雙腳骨關節也易受壓迫變寬,口腔內就易造成上下顎咬合不正,此時應積極就診檢查,醫師經評估後,會以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腦下垂體腫瘤,並配合抑制生長激素與腫瘤的藥物治療。
【先了解】腦腫瘤引起
目前醫學界對腦下垂體長出腫瘤的原因仍不明,張承能醫師提到,診間常見的發病年齡約30∼40歲左右,在台灣每年約新增60位患者,最重要的是及早確診、及早治療,有助控制病情。
手指易肥大
肢端肥大症到中後期最明顯的就是外觀的變化,如咬合不正、手指變粗等,但一般民眾容易誤以為是中年發福,而延誤治療時間,甚至直到腫瘤持續長大而引起其他如胸悶、心臟病等併發症後,才進一步找出病因。
【這樣做】速就醫檢查
當一發現異狀,可前往神經外科檢查,醫師會先從外觀判別,進而檢驗血液中的生長激素濃度與IGF-1(胜肽類生長因子),最後會再進行腦下垂體的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否罹患肢端肥大症。
善用藥治療
目前手術是肢端肥大症第一線的治療首選,若成功完全清除腫瘤,則可搭配後續的藥物治療及追蹤即可,例如可使用含體抑素類似物的藥物施打在臀部,除了能同時控制生長激素分泌,並能有效萎縮腫瘤。若因確診時間較晚,腫瘤過大無法成功完全清除,則可與醫師進一步討論執行放射線治療。
【提醒你】死亡風險增
已有研究指出,未接受適當治療的肢端肥大症患者,因生長激素會持續過量分泌,導致心血管疾病,平均存活率比正常人要短10∼15年,而腦血管併發症引起的死亡率,更是平常人的2∼4倍。
多支持陪伴
張承能醫師提到,肢端肥大症患者在接受第一次開刀治療後,約有60∼70%可完全控制病情,但仍有30∼40%需接受二次手術或持續服藥治療,患者因外觀影響常造成心情沮喪,建議可多參與病友團體,家人也應多陪伴支持抵抗病魔。
【醫師說】
若是腦下垂體腫瘤提前在青春期生長,則易變成巨人症,治療也是以開刀治療與抑制生長激素藥物為主。
新聞出處:http://goo.gl/SHvLZ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