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音樂療育 他克服多重障礙

聯合晚報/2014.08.20/記者陳珮琦/台北報導

「叔叔,你要等我下課哦!」今年要升小二的小宏,雖然咬字不清,但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聽在叔叔耳裡卻是這世上最美的聲音。

因為小宏是個多重障礙的孩子,爸爸是漸凍人,越南籍的媽媽無法接受小宏這樣的孩子,養育小宏的擔子全落在叔叔身上。

醫師原本判定小宏這一生無法走路,叔叔於是利用竹子支撐在小宏的雙腿上,土法煉鋼地教他學會站立,甚至走路;小宏唸幼稚園中班時,語言表達無法像正常的孩子,直至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提供了半額的補助,讓小宏接受了表達性藝術療育,三年多來,小宏現在已能一句一句地「說出來」。

兒慈協會社工還記得小宏當初是叔叔牽著他來到協會,由於肢體協調性差,走起路來並不像同年齡的孩子一樣靈活,而且因多重障礙,小宏僅能說些像是「好」、「不要」等簡單字句,經過治療師評估,發現小宏對音樂的反應是快樂的,於是由兒慈提供半額補助,安排小宏接受表達性藝術療育的音樂治療。

「在藝術的世界裡,溝通是不需要語音。」兒慈協會執行長潘仕馨表示,兒慈在民國86年首創國內第一個「聽障兒童音樂律動班」後,94年率先與台安醫院合作,針對特殊兒童提供「表達性藝術療育」,幫助「沒有語言」或表達能力較差的弱勢家庭孩子,透過藝術媒介,像是音樂、美術、戲劇和舞蹈,表達情感。

一名自閉症兒的母親「雲媽」就說,女兒三歲半時到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中心接受音樂治療,她看見治療師透過音樂引導女兒表達情緒,「老師就彈悲傷的歌並幫小雲唱出心聲;唱了好久好久,才漸漸以較和緩的音樂、伴隨著導引心情的歌詞…我真的從沒見過這麼精緻的引導方式,而且是幫助自閉兒最難的情緒,能為孩子找到這個課,我真的好慶幸!」

但因為「表達性藝術療育」無健保補助,一次課程收費約1400元,每周一次,一個月下來就5600元,對雙薪家庭來說,已是不小負擔,更何況中、低收入或是單親家庭,自閉兒小雲的媽媽就曾因經濟獨立無援,一度被迫中止小雲的表達性藝術療育,直至兒慈協會伸援。

新聞出處: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8832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