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2012-7-7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俗稱「漸凍人協會」的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今年滿15歲了,從剛成立僅服務10餘位病友,現在一年服務約350個漸凍家庭。不過,根據該協會調查,在沒有提示的前提下,只有3%的受訪者知道漸凍人指的是哪種病患,顯見社會大眾對漸凍人認識不足。
用愛解凍 捐發票幫助病友
漸凍人協會昨舉辦「始舞─看見漸凍生命力」記者會,詮釋漸凍人的知名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演員卜學亮、金士傑也到場,呼籲社會大眾以電子發票條碼,捐出手中的發票,幫助漸凍人病友。
漸凍人協會針對近千名民眾進行電話問卷調查,除只有3%在未經提示下,清楚知道漸凍人是指神經元疾病病友外,若經過進一步提示後,6成受訪者表示曾聽過漸凍人。
漸凍人協會理事長劉學慧表示,社會對「漸凍人」的疾病認知不高,常誤解為肌肉萎縮、脊髓損傷、中風或小腦萎縮,當然也不易伸出援手。
協會內部調查也發現,2至3成病友曾因莫名摔倒、四肢無力、肌肉萎縮、肢體感覺神經異常或說話出現大舌頭等症狀,先求助骨科、復健科、中醫科,甚至耳鼻喉科,有病友被診斷為筋骨疲勞、骨刺、中風與脊椎病變,甚至有人買了許多復健器材,之後才輾轉求助於神經內科。不過,15年前,病友要耗費10年才能被確診,現在最快2到3年就能確診,已改善許多。
常被誤解為肌萎、脊髓損傷
漸凍人是漸進和致命的神經退化性疾病,3到5年之間會從四肢的末梢(手或腳,甚至口)開始退化萎縮,漸漸不能動、不能吃、不能言、全身癱瘓,只剩下大腦意識清醒。
已發病14年的林月姑雖然已經說話說得不太清楚,但還是鼓勵病友,「生活要有寄託,才有對抗病魔的勇氣與能量,認真過好每一天。」
新聞出處: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l/7/today-health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