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預防腦中風,該怎麼做?

常春月刊/2019.02.11/蘇湘雲
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中風不再是老年人專利,已有年輕化趨勢!這代表不只年長者才需要預防腦中風,中年人與年輕人也要多注意腦中風的威脅。

根據衛生福利部106年10大死因統計數據顯示,在國人10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排名第4名,奪走了11,755條生命,代表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因腦中風失去生命,且男性比女性多。

腦中風屬於急重症,一個人出現腦中風,意味著腦血管血流受阻礙,當大腦血液供應不足,就會缺氧,時間一長,大腦功能會受到破壞,嚴重就會致命,即使救回一命,也可能留下失智、失能或癱瘓等後遺症,腦中風已是台灣成年人失能的最主要原因。

中風發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
中風往往來得令人措手不及。發生中風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家中有人中風,家庭與整體社會、醫療體系就得付出沉重代價,因中風造成失能的患者,每5人會有1人癱瘓、長期臥床,有一半的人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需要他人照顧,而10名中風患者中,有7人從此無法回到原來工作崗位。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秘書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龍指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兩種,缺血性腦中風是指大腦血管梗塞,俗稱「腦梗塞」;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血管破裂造成,又稱為「腦出血」。

台灣8成腦中風患者為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則大約占2成。年齡大、血管硬化沒彈性的人,或者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代謝性疾病的人、心房纖維顫動患者、體重過重與抽菸的人等,都是易發生腦中風的高危險群。

壓力、熬夜,年輕中風患者增加
雖然年齡越大,中風機率越高,臨床上,陳龍卻發現,50歲以下年輕中風患者人數似乎有增加趨勢,深入詢問才知道,許多年輕中風患者肩負很大壓力,或常熬夜、常暴飲暴食、生活作息不穩定,有些人本身有高血壓卻渾然不知,等發生中風,為時已晚,因為許多年輕、中壯年中風患者是家庭重要經濟支柱,一旦中風,對家庭經濟衝擊更大。

中壯年或年輕人中風,有時也是遺傳造成,像部分自體免疫疾病、遺傳疾病,也都會增加腦中風機率,像罕見疾病「法布瑞氏症」患者,可能在30、40歲就有心血管問題,或突然中風。

治療腦中風,越快越好!
治療方面,若是出血性腦中風,醫療團隊會依血塊大小、位置,評估採取保守治療或需要進行外科手術取出血塊。如果是缺血性中風,就得盡快在3小時內進行「靜脈血栓溶解術」,將血管打通,效果最為理想。多數大醫院醫療團隊也可以運用「經動脈機械取栓術」,多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靜脈血栓溶解術」必須在中風3小時內執行,否則血栓溶解劑可能讓出血風險大增。而「經動脈機械取栓術」在腦中風發生6~8小時內都能進行,治療方式是運用微創腦血管導管技術取出血栓,醫療團隊將導管導引至血栓栓塞處,再以支架把血栓抓住、拉出,或像吸塵器般直接吸出血栓,血管很快便能恢復通暢。

預防腦中風7要點
「預防勝於治療」,如何才能預防腦中風發生?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副教授、美國麻州綜合醫院急性中風中心副主任娜塔莉雅‧羅斯特(Natalia Rost)提出以下「預防中風7要點」:

1降血壓。

2減重。

3規律運動。

4如果有飲酒習慣要適可而止。

5若罹患心房顫動,必須積極治療、按醫囑用藥。

6糖尿病患者要好好控制血糖。

7戒菸。

「FAST」臨微不亂,爭取治療時機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或台灣腦中風學會正積極推廣,將中風症狀口訣「FAST」(FACE、ARM、SPEECH、TIME),中文化為「臨、微、不、亂」四字,讓民眾更方便記憶、做判斷,一旦發現自己或身邊親友有急性中風症狀,便能盡快就醫,爭取3小時黃金治療時機。

「臨、微、不、亂」是指,「臨」時手腳軟,患者可能感覺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手腳無法舉起(ARM)。「微」笑也困難:中風發作時,臉部表情常不對稱,或產生嘴角歪斜現象(FACE)。講話「不」清楚:可能口齒不清,或無法正常對話、表達(SPEECH)。別「亂」快送醫:民眾只要發現上述其中一種徵兆,要立刻記錄症狀發作時間,趕快通知119,緊急就醫(TIME)。

台灣腦中風學會所發行的《腦中風防治手冊》建議,發現有人出現疑似中風症狀,要迅速撥打119、不要餵食患者食物,也不要自行給予降血壓藥等藥物,可將患者麻痺那側朝上、側臥,避免嘔吐、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旁人也要隨時觀察患者意識狀況,像有無意識與呼吸、心跳、血壓變化,或者上下肢、左右側的運動、感覺狀況等,也都需要列入觀察。此時,也建議解開患者身上緊身衣物,像皮帶、女性內衣、領帶等緊身衣物都要解開,幫助患者呼吸。
新聞出處:https://goo.gl/ky8b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