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301
疾病類別: 03
疾病名稱: 肝醣儲積症,第一型〜第四型  (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Type IV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271.0
ICD-10-CM診斷代碼:Type 0 E74.09
                                     
 Type I E74.01
                                      
Type II E74.02
                                     
 Type III E74.03
                                      
Type IV E74.09
                                     
 Type V E74.04
                                      
Type VI-XI E74.09
                                      
Von Gierke's E74.01
 
肝醣儲積症第一型(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

簡介:
  我們每天要攝取各類的食物,提供能量與營養,攝食的澱粉類食物則分解及轉變成葡萄糖當作細胞的能量來源,沒有用完的葡萄糖則進入肝臟與肌肉細胞轉變成肝醣,等到身體葡萄糖量不足時,在許多酵素共同作用下又可以把肝醣分解轉變回葡萄糖供身體使用。

  第一型肝醣儲積症又可分兩個亞型
IaIb型,Ia型的基因稱為G6PC1,位於十七號染色體長臂21區域的位置,此基因的蛋白質產物為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當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無法轉化成葡萄糖。而Ib型的基因為SLC37A4,位於11號染色體長臂23.3區域的位置,此基因的蛋白質產物為葡萄糖—6—磷酸轉運體(glucose6phosphate transporter),當基因缺陷時,無法將葡萄糖—6—磷酸運送到細胞的內質網,而造成大量的肝糖儲積在身體器官中,圖示如下。


  第一型肝醣儲積症發病時間在出生時,新生兒在出生後不久,即因肝糖(glycogen)分解、調節作用異常,無法順利轉化成葡萄糖應付人體之需,而導致低血糖(Hypoglycemia)。新生兒低血糖的症狀包括顫抖、易怒、發紺、抽搐、呼吸暫停、昏迷等。幼兒時低血糖的症狀則有嗜睡、難以喚醒、顫抖、常覺飢餓、生長緩慢、腹圍增大、脂肪堆積在臉頰導致臉龐像洋娃娃般的渾圓。第Ia型的患者因血小板功能異常及溫韋伯氏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功能異常會出現流鼻血及經血過多的症狀;第Ib型患者則因嗜中性球及單核球功能異常而常有反覆細菌感染、齒齦炎、生殖器潰瘍、腸胃道潰瘍等症狀。未經治療的患者的長期併發症包括身材矮小、骨質疏鬆症、青春期延遲、腎臟疾病(包括近端和遠端腎小管酸中毒、腎結石和腎功能衰竭)、痛風、高血壓、肺動脈高壓、具有潛在惡性腫瘤的肝腺瘤、胰腺炎和多囊卵巢。長期低血糖的個案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和認知障礙。接受治療的兒童可以正常生長和青春期。大多數患者都可活到成年。

診斷:
  第一型肝醣儲積症主要由臨床表徵與基因檢測著手,臨床檢查以腹脹及肝腫大為主,其他症狀包括生長遲緩、四肢短小、軀幹肥胖、皮膚薄且血管紋路明顯等。抽血數值會發現空腹低血糖、稍微上升的肝功能指數、乳酸性酸血症、高尿酸、高血脂等。肝臟切片可發現囤積的肝醣和脂肪在脹大的肝細胞中,PAS特殊染色下亦可見大量的肝醣儲積。肝醣儲積症的確診仍需要進行基因檢測。這些分子遺傳學技術主要為:1.突變分析(Mutation analysis) 2.連鎖分析(Linkage analysis)。 
  目前已可針對疑似第1型肝醣儲積症患者的11號染色體的葡萄糖—6—磷酸轉運體(SLC37A4)基因及17號染色體的葡萄糖—6—磷酸(G6PC1)基因做突變分析,如此一來,便可快速且準確的進行帶因者試驗(carrier testing)及產前診斷。目前在已找出14種以上不同的突變點,如:白種人最常見的突變位置是在R83C及Q347X及Y128fs,在香港及台灣的中國人是以G727T較常見,日本人是以L216L較常見而中國大陸及華裔美人則是以G327T為主。連鎖分析則對於有家族史且突變點已找出的特殊家庭而言,可藉由比對可以檢查是否帶有突變的遺傳物質。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還沒有症狀的患者提早診斷,提早預防與治療。

治療: 

  對於肝醣儲積症,目前仍無治癒的方法,僅能限制醣類食物攝取並給予症狀治療。預防低血糖為最高原則,而均衡飲食、提供正常生長、發育及維持良好營養狀態、預防並降低因控制不良造成病變與傷害、提升飲食與日常生活品質為營養照顧之目的。目前以生玉米粉來穩定血糖是最佳方法,飲食控制必須在確診後立即進行,家長們必須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來嚴格執行飲食控制。平時在家也應定時使用血糖機檢測是否低血糖,及時調整飲食內容,目前亦有連續血糖監測機可以輔助血糖評估。如果低血糖頻繁發生或夜間發生,則須考慮多次餵食(每2—3小時)或持續性的餵食策略(管灌配方合併鼻胃管或胃造口)。

1. 飲食原則:
 ∙ 醣類:佔總熱量的60—70%。以複合醣類(澱粉類,如:飯、麵類等)為主,避免單糖類(如:砂糖、果糖、蜂蜜等)的攝取。利用生玉米粉維持體內葡萄糖的需求。
 ∙ 蛋白質:佔總熱量的10—15%。高生理價蛋白質(如:蛋、肉類、魚類等)。
 ∙ 脂肪:小於總熱量的30%。低脂類來源。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
 ∙ 維生素及礦物質:綜合維生素,鈣質補充劑。

2. 營養照顧的實施
 ∙ 牛奶:嬰兒時期如果無法餵母乳,最好選擇無蔗糖、無乳糖的配方奶粉,而目前在台灣一般所用的止瀉奶粉即是無蔗糖、無乳糖的配方奶粉。
 ∙ 生玉米粉:生玉米粉中之葡萄糖釋放及吸收較慢,所以利用此特性來提供患者兩次進食中間血糖的提供,避免低血糖的產生。服用大量生玉米粉,其餘營養素之攝取需要更加小心設計及追蹤,請與營養師密切的聯絡與討論。本會於2020年與台大醫學院基因醫學部合作,進行「長效玉米澱粉對肝醣儲積症患者疾病控制效果評估」,結論是長效玉米粉對於肝醣儲積症第Ia型的患者,有益於肝功能控制及睡眠時間延長。而於2023年6月衛福部公告長效玉米粉(Glycosade)為罕病特殊營養食品,其適應症為:「限五歲以上,具低血糖風險之肝醣儲積症第 0、I、III、VI、IX 型患者,且經醫師及營養師評估,於睡前使用。」期待未來政府能將此長效玉米粉納入免費提供之特殊營養品品項。
 ∙ 嬰兒期:嬰兒〜兩歲以下的幼童,玉米粉的量為每公斤體重約1.5公克,每4小時1次。可以混合在嬰兒配方奶粉、或是白開水中食用。剛開始餵食時可能出現短暫腹脹及拉肚子的副作用,可採取逐漸增加玉米粉量的方式改善。
 ∙ 幼兒期:幼兒〜青春期,生玉米粉量可增加為每公斤體重1.75—2.0公克,玉米粉與水的比例1:2,以冷水沖泡,每6小時餵食1次。
 ∙ 青春期:青春期之後,玉米粉量為每公斤體重1.75—2.5公克。根據國外的經驗,患者通常在睡前服用。而玉米粉食用次數及需要量,因個人差異性很大,故需與醫師或營養師配合與討論。
 ∙ 乳酸鹽:因為患者體內代謝作用容易產生乳酸鹽,所以要限制過多的糖份攝取。對於第一型肝醣儲積症的患者而言不要過量攝取牛奶(最好每天以500ml為限)。水果之外的蔗糖與果糖也是被禁止的。
 ∙ 鈣質:因為患者血中的高量乳酸鹽會抑制鈣的吸收,因此患者會較一般人容易有骨密度不良的狀況,因此鈣的補充為一重要的事項。可選擇市面上所售的鈣質補充劑,食物中含有較多鈣質的就是牛奶類的產品(但患者不宜攝食過多),蔬菜類則包括了高麗菜、球花甘藍、蕪菁甘藍等深色蔬菜。其他還有小魚乾、髮菜、黑芝麻、豆腐以及優酪乳,也都含有豐富的鈣質。此外,運動可以更有效的增強骨質,如跳繩,打球,游泳等。

3. 藥物治療與肝臟移植
  除了飲食控制之外,肝醣儲積症第一型的治療方向以症狀治療為主,家長們得隨時注意病童們是否定期接受各項追蹤及檢查。相關治療併發症的藥物,包括抑制血管緊縮素轉換酵素的藥物—ACE inhibitor,此藥物可減少尿蛋白的產生並且具有長期保護腎臟的功能,另外,高尿酸血症可以口服藥物Allopuriol來治療,而維生素D3及鈣的補充對於避免骨密度流失(Osteopenia)是重要的。肝臟移植是肝醣儲積症患者另一線希望,但若非飲食控制後仍無法達到治療效果或肝臟中肝腺體瘤已產生時,並不建議進行此項手術。



肝醣儲積症第二型(龐貝氏症)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I)(GSD type II), Pompe's disease


簡介:
  龐貝氏症是由於缺乏acid alpha—glucosidase(GAA,一種溶小體酵素)而引起之疾病。此類疾病可分為兩型:嬰兒型、晚發型。嬰兒型通常在6個月大內就發病且迅速惡化致死,這型病人的心臟、骨骼及呼吸肌均受到很嚴重的損害,而心肺衰竭往往是最大的致死原因。晚發型則是會出現四肢近端肌肉無力之現象,慢慢惡化,最後常因呼吸衰竭而病逝,且其心臟受損情況相對於嬰兒型病患並不常見;晚發型病人少數在1歲內到6歲內即發病但僅有肌肉無力而無心臟受損,大多數晚發型在20—60歲時發病。大致說來,若越晚發病越不會有心臟疾病。

病理及遺傳模式: 
  龐貝氏症並不影響糖質新生,所以不會導致低血糖。GAA是一種溶小體酵素,是細胞中肝醣的降解過程中扮演了清除的必要物質,這類病人因此酵素活性降低而使肝醣儲積在溶小體及細胞質中,過量的肝醣儲積會阻礙體內各器官的正常運作而致細胞受損,因而導致器官的功能失常,例如心臟擴大等。

  臨床上最明顯的特徵是肝醣儲積在心臟而使左心室肥大致心臟迅速擴大,最終造成主動脈血流受阻。肝醣儲積在骨骼肌肉則導致肌肉低張及無力,呼吸肌也不能倖免,而致換氣不足及急速呼吸代償。神經受損的主要是因為肝糖儲積在大腦皮質、小腦、腦幹及脊髓前角灰質細胞,雖然智商並未因此受損,但可能與存活至成年後的神經症狀有關,例如:神經傳導性聽力受損、垂足步態、構音障礙、吞嚥困難、小纖維神經病變及神經退化行為。

  龐貝氏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主要是因為GAA的對偶基因缺損而致,這基因位在第17對染色體之q23區段。

◎ 帶因者(帶有一個正常的GAA基因及一個缺損的GAA基因)者臨床上沒有症狀。
◎ 嬰兒型的GAA酵素活性是完全沒有(<1%),晚發型則有不同程度的酵素活性殘餘(2〜40%)。
◎ 基因型和表現型之間的相關性資料目前無此資料。

發生率: 
  美國:約4萬分之1,這頻率的計算是基於各式人種正常人中的基因率而來的。
  全球:台灣及中國大陸則為5萬分之一,荷蘭則約為4萬分之一。

臨床表徵
: 
(一)病史:                 
*嬰兒型:
通常在6個月大內即會肌肉無力及肌低張力,而造成呼吸及餵食困難。因為左心室擴大及血流受阻而致心臟早期衰竭也會導致呼吸及餵食困難。
*晚發型:
發病年齡在1歲內〜6歲內的病人,其大動作發展較慢,且有肌無力及肌肉低張力之現象。他們的智商通常都是正常;其他更晚發病的病人通常都會抱怨四肢無力例如上下樓很費力等。3分之1的病人會抱怨呼吸困難而表現出運動耐力不良,端坐呼吸、嗜眠及晚上及醒來時頭痛。
(二)生理:                
*嬰兒型:
很明顯看得出儲積現象,如巨舌、肝腫大、肌肉增大;呼吸肌受損如呼吸急促等;心臟擴大及心肌病變而致心臟出現雜音及心衰,非常嚴重之肌無力。
*晚發型:
四肢近端無力,肌肉無力之部位會逐漸萎縮,深部肌腱反射減少。通常不會巨舌及肝腫大,也不會有心臟擴大及心肌病變。

診斷
: 
1. GAA酵素活性:標準的GAA酵素活性檢測須利用培養好的皮膚母纖維細胞(皮膚的活組織檢查,直徑約3 mm )、肌肉的活組織檢查、周邊血液的淋巴細胞(10c.c.的全血收集於抗凝血劑管中,heparinized tubes)。但目前台灣的3家新生兒篩檢中心都可以利用血片檢測血液白血球細胞的GAA酵素活性,血片檢測的準確性已接近標準方法,一旦發現GAA酵素活性低下,篩檢中心便會立即通知,個案需到指定確診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確保能在發病前就能確診並且盡速開始治療。
2. 血清肌酸激酶(serum CK) :可測出所有類型的肌肉病變疾病,而嬰兒型肝糖儲積症第二型的病人之CK值非常高,大致上比正常值高出10倍以上。
3. 血清天門冬胺酸鹽轉胺酶(serum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嬰兒病人的值會上升,可反映出肝臟受損。
4. 尿液葡萄糖四糖(urinary tetraglucose,Glc4):Glc4是肝醣降解的中途產物由尿液排出,正常人的尿液中只能測到少量,但在肝醣儲積症第2、3、6型的病患尿液檢測都上升,因此可與其他類型的肌肉病變疾病作鑑別診斷。假性肝糖儲積症第二型的尿液Glc4亦在正常範圍內。尿液Glc4的數值與股四頭肌肝糖儲積量呈正相關。因此,病患經過酵素治療後,Glc4是否可恢復至正常值是一個預測病況的指標。
5. 心臟超音波:這項檢查可了解心臟受損程度,還可以協助區別出嬰兒型及少年型也同時可看出心臟擴大的情形,左心室的增厚,雙側心室肥厚或血流輸出受阻等情形。
6. 心電圖:這項檢查也可以了解心臟受損及損傷程度,可從PR區段縮短來檢查出,QRS波也會擴大。
7. 肌電圖:此類型的病人會呈現肌肉病變的現象,很多病人會呈現假性肌電量(假性肌電量會出現在臨床上肌強直消失時)。
8. 病理特徵:在顯微鏡光下的可看出在幾乎所有的肌肉纖維都呈現大的含有肝醣的空泡,這些空泡可進一步成為堆積型的溶酶體.一般說來,第1型及第2型的肌肉纖維受損程度大致相同,要靠電子顯微鏡方能分辨.但顯微鏡檢查不是確立診斷所必需的檢查。
9. GAA基因檢測:GAA基因型和表現型之間的相關性資料目前無此資料,需搭配GAA酵素活性才能確定表現型為嬰兒型、晚發性或是假性肝醣儲積症第2型。建議GAA基因檢測以利釐清父母遺傳模式及下一胎的遺傳諮詢。

治療
: 
1. 酵素補充療法:Alglucosidase alfa (Myozyme, Lumizyme)是由重組DNA技術製造出來的人類GAA酵素(recombinant human GAA),患者進行酵素補充療法可以協助降解各器官的肝醣儲積,為目前龐貝氏症唯一的治療方式。建議個案一旦確診,即應盡速開始接受酵素補充療法以控制病況。從2008年起,台灣全面性施行新生兒篩檢的狀況下,大部分嬰兒型龐貝氏症在發病前即能確診,並在1個月內開始酵素補充療法。早期治療的嬰兒型龐貝氏症的心臟衰竭、肌肉張力低下、餵食困難等症狀都成效良好並能順利存活到成年。近期研究發現,長大後的嬰兒型龐貝氏症仍會出現不等程度的肌肉無力和構音困難等症狀;增加每次的酵素補充藥量或是增加藥物使用頻率是目前暫定的治療方向,而新一代酵素補充藥物正在研發中,預期針對肌肉組織有更佳的肝糖儲積降解效果。晚發型龐貝氏症使用酵素補充療法亦能控制病況,如運動耐受,肌肉無力,呼吸費力等,提升生活品質。在酵素補充治療前及治療中會監測兩個重要指標,CRIM(cross—reactive immunologic material,免疫交叉反應物質)及高濃度的抗rhGAA抗體,以評估是否影響藥物治療成效。
2. 飲食:肌無力可能使餵食困難,少數嬰兒需要鼻胃管餵食才能得到足夠的熱量。
3. 復健:肌無力會影響日常生活活動,建議培養運動習慣維持肌肉量並且接受物理治療復健。

致死率及致病率:
                  
嬰兒型:
未接受酵素補充療法的患者通常於1歲以前即死亡,由於肌無力現象持續嚴重,導致餵食困難及呼吸衰竭,心室之擴大進而導致心室衰竭,其死因通常是心肺衰竭。
*晚發型:
此型病人在被診斷出後仍會存活好幾10年,肌肉無力可能會影響到正常之生活作息,及造成呼吸功能不足而致睡眠時之呼吸暫時停止。通常呼吸衰竭也是其主要死因。少數會在20到30歲間會死亡,所有此類型的病人都會有呼吸系統受損傷且其死因大部份為呼吸衰竭;也有被報導為死於動脈瘤,死後的解剖均發現其動脈平滑肌纖維有肝醣儲積。發病年齡通常無法用來預測死亡年齡。

病情後續追蹤:
  遺傳諮詢時需讓父母了解後續每一次懷孕均有25%的再發率,及相關產前檢查,絨毛膜採樣及羊膜腔穿刺術均可以檢測出胎兒的酵素活性.懷孕第10週時即可進行產前遺傳診斷。


肝醣儲積症第三型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II

簡介: 
  肝醣儲積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是一種罕見的先天遺傳代謝疾病,主要是由於患者體內無法正常代謝肝醣所致,全世界的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而在台灣還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食物經過人體消化吸收後,會產生葡萄糖供給身體利用產生能量,剩餘的葡萄糖則以肝醣的型式儲存;當身體發現葡萄糖不夠時,便會分解肝醣釋放出葡萄糖。而肌肉與肝臟為合成肝醣最顯著的場所,肝醣儲積症的患者因基因缺陷無法利用肝醣,患者的肝臟與肌肉就像是只能入鈔卻不能發鈔的能量銀行,儲積的肝醣無法順利轉化成葡萄糖,經年累月的下來,銀行就被這些能量錢幣給擠爆了。在肝醣代謝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酵素出了問題都可能造成肝醣儲積症,現今已可分為12型以上。第三型肝醣儲積症為肝醣分解過程中的肝醣去支鏈酵素有缺陷所致(請參考下圖)。



遺傳模式與致病機轉: 
  我們每天要攝取各類的食物,提供能量與營養,攝食的澱粉類食物則分解及轉變成葡萄糖當作細胞的能量來源,沒有用完的葡萄糖則進入肝臟與肌肉細胞轉變成肝醣,等到身體葡萄糖量不足時,在許多酵素共同作用下又可以把肝醣分解轉變回葡萄糖供身體使用。
  造成第三型肝醣儲積症的基因稱為GDE:肝醣去支鏈酵素基因(glycogen debranching enzyme gene),位於第1號號染色體短臂21區域的位置(1p21),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此基因的蛋白質產物為肝醣去支鏈酵素(glycogen debranching enzyme)。當缺乏肝醣去支鏈酵素時,肝醣構造無法轉變成直鏈狀構造繼續分解為葡萄醣,而造成大量的肝糖儲積在身體器官中而進一步造成病變。 


  第三型的肝醣儲積症,症狀與第一型很類似如低血糖、肝臟腫大等,第三型的病人有較明顯的酮中毒症狀,但不會像第一型有腎臟病變,可再根據臨床症狀分為2個亞型:GSD IIIa型又稱肝臟肌肉型,約占85%的個案;GSD IIIa型又稱純肝臟型,約占15%的個案。在嬰兒和兒童早期,主要表現為肝腫大和發育遲緩,伴有空腹酮症低血糖、高脂血症和肝轉氨酶(ALT)升高。如果能夠穩定血糖避免酮症低血糖,肝臟病變和實驗室數值皆會改善。反之,肝臟病變會慢慢惡化而產生肝纖維化、肝腺瘤(adenoma)、甚至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等長期併發症。骨骼肌肉無力的症狀在兒童期發生,但進展緩慢,通常在3—40歲時變得明顯,主要是近端肌肉無力;肌肉無力除了影響生活品質,也會造成垂足、膝外翻、脊椎側彎等問題。另外,GSD IIIa型需注意的是約半數的個案在兒童期會出現心臟肥大或心肌病變。避免高碳水飲食,使用高蛋白飲食及復健能改善心臟病變及肌肉無力情況。生長遲緩的部分亦能在營養調整後獲得改善。因此第三型肝醣儲積症病人除了需注意臨床症狀,其日常飲食須在遺傳科醫師及營養師的專業下得到量身訂製的營養處方。

診斷:
  
第三型肝醣儲積症主要由臨床表徵與基因檢測著手,臨床檢查以腹脹及肝腫大為主,其他症狀包括生長遲緩。抽血數值會發現空腹酮症低血糖、高脂血症和肝轉氨酶(ALT)升高等。肝臟切片可發現囤積的肝醣和脂肪在脹大的肝細胞中,PAS特殊染色下亦可見大量的肝醣儲積。酵素活性檢驗需抽取血液白血球、皮膚切片或肝臟切片等組織才能確認。最後的確診仍需要進行基因檢測。這些分子遺傳學技術主要為:1.突變分析(Mutation analysis)2.連鎖分析(Linkage analysis)。

治療: 
  
對於肝醣儲積症,目前仍無治癒的方法,僅能限制醣類食物攝取並給予症狀治療。預防低血糖為其重要原則,而均衡飲食、提供正常生長、發育及維持良好營養狀態、預防並降低因控制不良造成病變與傷害、提升飲食與日常生活品質為營養照顧之目的。是否需要食用生玉米粉則視個別狀況而定。 

1. 飲食原則:高蛋白飲食。少量多餐。
 ∙ 醣類:佔總熱量的50〜55%。以複合醣類(澱粉類,如:飯、麵類等)為主。視情況使用生玉米粉。
 ∙ 蛋白質:佔總熱量的25%。高生理價蛋白質(如:蛋、肉類、魚類等)。
 ∙ 脂肪:小於總熱量的30%。低脂類來源。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
 ∙ 維生素及礦物質:視需要補充。
2. 營養照顧的實施
  第三型的飲食治療需求較第一型來的少,採用少量多餐。若攝取的半乳糖與蔗糖可以正常轉換為葡萄糖,則乳製品與水果不受限制,要避免攝食過多的單醣。夜間鼻胃管餵食與服用生玉米粉可以讓患者攝取較多熱量(須視個案情況及醫囑使用),使他們正常生長。高蛋白飲食(每公斤3克蛋白質)可以避免肌肉的流失。運動前麥芽糊精或可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身體活動期間出現低血糖;口服果糖和蔗糖以提高運動耐量。生玉米粉需要量的差異度很大,患者若有嚴重低血糖的現象,可以參考第一型之玉米粉攝取量。平時在家也應定時使用血糖機檢測是否低血糖及酮體濃度,及時調整飲食內容。平時應將緊急醫療小卡帶在身邊,在緊急時刻提醒醫療人員自己的病況需要特別治療低血糖及酮酸中毒。除了飲食控制之外,肝醣儲積症第三型的治療方向以症狀治療為主,家長們得隨時注意病童們是否定期接受各項追蹤及檢查。


肝醣儲積症第四型(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V)   

簡介與臨床症狀: 
  肝醣儲積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是一種罕見的先天遺傳代謝疾病,主要是由於患者體內無法正常代謝肝醣所致,全世界的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而在台灣還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在肝醣代謝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酵素出了問題都可能造成肝醣儲積症,現今已可分為12型以上。
  第四型肝醣儲積症又稱為安德生症(Andersen disease),其臨床症狀的異質性很高,包含:發病年齡、疾病嚴重度和其他臨床症狀,同家族成員的情況也不一定相同。典型(classic type)的表現是,發病年齡在嬰兒期到1歲時,最主要的臨床表徵以肝臟病變為主,嬰兒時期肝臟腫大、生長遲緩,約3到5歲時出現漸進式肝硬化伴隨肝門靜脈高壓、肝脾腫大、腹水、心肌病變等問題,若不施予肝臟移植患童通常於5歲時死亡。此外,也有晚發型的病人,可能直到青春期才發病,低血醣的症狀可能不明顯甚至沒有出現。除了肝臟病變,可依照神經症狀及發病年齡分為以下4類:
1. 致命的周產期神經肌肉亞型(fatal perinatal neuromuscular subtype):子宮內表現為胎兒運動失能合併畸形症候群(fetal akinesia deformation sequence, FADS),包括胎動減少、羊水過多和胎兒水腫。死亡通常發生在周產期前後。
2. 先天性神經肌肉亞型(congenital neuromuscular subtype):新生兒期出現嚴重的肌張力低下、呼吸窘迫和擴張型心肌病變。死亡通常發生在嬰兒早期。
3. 非進行性肝亞型(nonprogressive hepatic type):兒童往往表現為肝腫大、肝功能上升、肌肉無力的肌肉病變(myopathy)和肌張力減退;然而,他們很可能在肝臟疾病沒有進展的情況下存活下來,並且可能沒有心臟和神經系統病變。
4. 兒童神經肌肉亞型(childhood neuromuscular subtype):罕見,疾病病程表現差異度也很大,主要症狀為肌肉無力和擴張性心肌病變,發病年齡是20歲後並慢慢進展,但也有30歲就因疾病死亡的個案。
  第四型肝醣儲積症為少見的肝醣儲積症種類,大約佔所有肝醣儲積症的百分之3。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所以男女性的發病率相同。目前已知肝醣分支酵素(glycogen-branching enzyme, GBE1)基因位於3號染色體短臂上(3p12),這個基因產物為肝醣合成時增加支鏈構造的酵素,使形成的肝醣分子構造更緊密與增加水溶性。若缺乏此分支酵素則會導致不正常的長鏈、無分支肝醣分子,雖然在組織中的肝醣分子數量並無增加,但不溶的肝醣分子會導致外物反應(foreign-body reactions)侵犯細胞與組織,主要侵犯的器官為肝臟,其他則包括心臟、骨骼肌、皮膚、小腸、大腦、骨髓及周邊神經系統。

致病機轉:
  
所有類型第四型肝醣儲積症都是由肝醣分支酵素(glycogen—branching enzyme;alpha—1,4—glucan—6—alpha—glucosyltransferase)基因缺陷所造成(下圖所示):


 
  第四型肝醣儲積症的肝臟病變無特一性,因此無法單一就依臨床表徵做診斷。肝臟的組織切片上可觀察到肝細胞內可能有大顆粒的沉積、電子顯微鏡的觀察有纖維狀的特殊澱粉—Amylopectin累積,這些觀察僅可提供懷疑為第四型肝醣儲積症的線索。然最後確認診斷仍可需進行肝臟、白血球、紅血球或體外培養皮膚纖維母細胞的分支酵素活性分析或進行基因分析。產前基因診斷則可利用羊水、絨毛膜細胞培養檢驗。
  然對於典型的第四型肝醣儲積症患者肝臟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若沒有進行肝臟移植,典型與致命的周產期神經肌肉亞型的患者預後很差;而肝臟移植的患者預後則要視其他身體系統病變侵犯的程度、嚴重性、廣泛性而定。已有肝臟病變患者需要小兒腸胃科醫師評估肝臟受侵犯的狀況並長期追蹤與控制肝臟硬化的情形。並視肝臟病變的嚴重程度與肝門靜脈高壓的併發症決定何種醫療處理。若有神經肌肉症狀的患者則需要由小兒神經科醫師進行評估與追蹤。心臟病變的患者則需要由小兒心臟科醫師進行評估與追蹤,並且考量心臟移植的可能性。

醫療照護:
  對於第四型肝醣儲積症,目前仍無治癒的方法。僅能限制醣類食物攝取並給予症狀治療。維持均衡飲食、提供正常生長、發育及維持良好營養狀態、預防並降低因控制不良造成病變與傷害、提升飲食與日常生活品質。目前以生玉米粉來穩定血糖是較好的方法。飲食限制與玉米粉餵食可幫助延緩器官病變。


台北榮總小兒部 牛道明醫師 審稿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
歐宗穎/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第一型)(第二型-龐貝氏症) (第三型) (第四型) 、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病友資源手冊之照護手冊(肝醣儲積症 (type I)」網頁、本會「病友資源手冊之照護手冊(肝醣儲積症 (type II)」網頁、本會「罕見疾病叢書之醫療飲食手冊」網頁(1)(2)(3)、疾病單張「龐貝氏症」、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三季-自信的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