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飲食原則:高蛋白飲食。少量多餐。
∙ 醣類:佔總熱量的50〜55%。以複合醣類(澱粉類,如:飯、麵類等)為主。視情況使用生玉米粉。
∙ 蛋白質:佔總熱量的25%。高生理價蛋白質(如:蛋、肉類、魚類等)。
∙ 脂肪:小於總熱量的30%。低脂類來源。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
∙ 維生素及礦物質:視需要補充。
2. 營養照顧的實施
第三型的飲食治療需求較第一型來的少,採用少量多餐。若攝取的半乳糖與蔗糖可以正常轉換為葡萄糖,則乳製品與水果不受限制,要避免攝食過多的單醣。夜間鼻胃管餵食與服用生玉米粉可以讓患者攝取較多熱量(須視個案情況及醫囑使用),使他們正常生長。高蛋白飲食(每公斤3克蛋白質)可以避免肌肉的流失。運動前麥芽糊精或可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身體活動期間出現低血糖;口服果糖和蔗糖以提高運動耐量。生玉米粉需要量的差異度很大,患者若有嚴重低血糖的現象,可以參考第一型之玉米粉攝取量。平時在家也應定時使用血糖機檢測是否低血糖及酮體濃度,及時調整飲食內容。平時應將緊急醫療小卡帶在身邊,在緊急時刻提醒醫療人員自己的病況需要特別治療低血糖及酮酸中毒。除了飲食控制之外,肝醣儲積症第三型的治療方向以症狀治療為主,家長們得隨時注意病童們是否定期接受各項追蹤及檢查。
肝醣儲積症第四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V)
簡介與臨床症狀:
肝醣儲積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是一種罕見的先天遺傳代謝疾病,主要是由於患者體內無法正常代謝肝醣所致,全世界的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而在台灣還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在肝醣代謝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酵素出了問題都可能造成肝醣儲積症,現今已可分為12型以上。
第四型肝醣儲積症又稱為安德生症(Andersen disease),其臨床症狀的異質性很高,包含:發病年齡、疾病嚴重度和其他臨床症狀,同家族成員的情況也不一定相同。典型(classic type)的表現是,發病年齡在嬰兒期到1歲時,最主要的臨床表徵以肝臟病變為主,嬰兒時期肝臟腫大、生長遲緩,約3到5歲時出現漸進式肝硬化伴隨肝門靜脈高壓、肝脾腫大、腹水、心肌病變等問題,若不施予肝臟移植患童通常於5歲時死亡。此外,也有晚發型的病人,可能直到青春期才發病,低血醣的症狀可能不明顯甚至沒有出現。除了肝臟病變,可依照神經症狀及發病年齡分為以下4類:
1. 致命的周產期神經肌肉亞型(fatal perinatal neuromuscular subtype):子宮內表現為胎兒運動失能合併畸形症候群(fetal akinesia deformation sequence, FADS),包括胎動減少、羊水過多和胎兒水腫。死亡通常發生在周產期前後。
2. 先天性神經肌肉亞型(congenital neuromuscular subtype):新生兒期出現嚴重的肌張力低下、呼吸窘迫和擴張型心肌病變。死亡通常發生在嬰兒早期。
3. 非進行性肝亞型(nonprogressive hepatic type):兒童往往表現為肝腫大、肝功能上升、肌肉無力的肌肉病變(myopathy)和肌張力減退;然而,他們很可能在肝臟疾病沒有進展的情況下存活下來,並且可能沒有心臟和神經系統病變。
4. 兒童神經肌肉亞型(childhood neuromuscular subtype):罕見,疾病病程表現差異度也很大,主要症狀為肌肉無力和擴張性心肌病變,發病年齡是20歲後並慢慢進展,但也有30歲就因疾病死亡的個案。
第四型肝醣儲積症為少見的肝醣儲積症種類,大約佔所有肝醣儲積症的百分之3。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所以男女性的發病率相同。目前已知肝醣分支酵素(glycogen-branching enzyme, GBE1)基因位於3號染色體短臂上(3p12),這個基因產物為肝醣合成時增加支鏈構造的酵素,使形成的肝醣分子構造更緊密與增加水溶性。若缺乏此分支酵素則會導致不正常的長鏈、無分支肝醣分子,雖然在組織中的肝醣分子數量並無增加,但不溶的肝醣分子會導致外物反應(foreign-body reactions)侵犯細胞與組織,主要侵犯的器官為肝臟,其他則包括心臟、骨骼肌、皮膚、小腸、大腦、骨髓及周邊神經系統。
致病機轉:
所有類型第四型肝醣儲積症都是由肝醣分支酵素(glycogen—branching enzyme;alpha—1,4—glucan—6—alpha—glucosyltransferase)基因缺陷所造成(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