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9-CM診斷代碼:416.0
ICD-10-CM診斷代碼:I27.0
「肺動脈高壓」通常是由其他疾病所誘發的併發症,如:先天性心室缺損、紅斑性狼瘡或服用Fenfluramine/phentermine減肥藥等,但「原發性肺動脈高壓」並非由於其他疾病所導致,其病理機轉還不明確,一般認為與肺內皮細胞功能失調有關;肺內皮細胞的異常,會導致血管收縮素與血管擴張物質的不平衡,容易促使肺血管收縮,而導致肺動脈血流增加,相對的,肺臟的血壓與阻力也跟著增加,因此,心臟就必須更努力的收縮,血液才能輸送到肺臟,久而久之,心臟負荷的壓力上升,心肌會代償的肥厚、心室擴大,因而漸進的產生各種心肺病變的症狀。原發性肺動脈高壓(Primary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是一種心臟、肺臟及血管系統嚴重病變的罕見疾病;肺動脈高壓是指患者休息時的肺動脈壓力超過25 mmHg(一般肺動脈壓約18-25 mmHg),因而使得心肺的負荷逐漸的增加。
發生率:
此疾病的發生率約為1〜2/100,000,不分性別、種族或年齡大小均有可能發生,但以年輕女性(20〜40歲)的發生率較高,且一般女性的症狀會較男性嚴重。 其中約有6〜16%的患者有家族史。
遺傳模式:
此症多是偶發性的,大部分患者是沒有家族史的,這些患者被稱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其中約有20%的患者有相關基因突變,最常見的是BMPR2基因;其他被報導過的相關基因還有ACVRL1、BMPR1B、CAV1、KCNK3及SMAD9等基因,但大多數的情況無法找到致病基因突變。
而家族性肺動脈高壓患者則是帶有遺傳性的致病突變,屬於體染色體顯性遺傳。
病因學:
此症的致病機轉還不明確,但目前已知最常見的基因變異是位於2q33.1—q33.2的BMPR2基因,可見於80%家族性肺動脈高壓、20%偶發性個案身上。若此基因產生突變可能會造成細胞分裂或是阻止細胞死亡,導致肺部的微血管過度增生,使血管窄化,而造成肺動脈壓力上升。
症狀:
此疾病一開始,會有容易倦怠、持續性氣喘或運動後呼吸困難的症狀,隨著病程進展,會逐漸出現心悸、周邊水腫、運動耐受力下降或運動時突然昏倒的情況,由於心肺負荷愈來愈加重,導致肺高壓、呼吸困難、心肺衰竭,甚至死亡的風險也就愈來愈高。診斷後若無接受治療,女性存活時間平均為30個月,男性平均為39個月,大多是右心衰竭或與此相關之併發症。
診斷:
原發性肺動脈高壓並不容易在剛發病就能診斷出來,因此需要詳細評估病患疾病史、家族史以及藥物使用狀況,並經由以下各種檢查以確立診斷,包括:心電圖(ECG)、心臟超音波、肺功能檢查等。其中,心導管檢查能評估肺動脈壓力、心臟輸出量等,因此是最為主要的檢查方法。
治療:
在治療方面,目前尚未有完全治癒的治療方法,但可以藥物控制病情,主要治療的藥物有三大類:
1. 內皮細胞接受體拮抗劑(Bosentan):是最新發展出治療肺動脈高血壓的口服藥品,主要在於阻斷內皮細胞血管收縮的作用。
2. 血管擴張劑(Epoprostenol;又稱Prostacyclin;PGI2):具有強力的血管擴張及血小板凝集作用。
3.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能緩和肺臟血管收縮,對約10%的病人有效。
藥物的劑量與使用方式相當複雜,且往往有副作用或危險性,因此需要與醫師充分配合,方能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而當心肺功能逐漸衰竭且對上述藥物治療已失去反應時,肺臟移植或心肺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式。
在平日照顧方面,病患切記按時服藥,平時可視情況使用氧氣治療,以提高血氧的濃度;而使用利尿劑及採取低熱量、低鹽低鈉的清淡飲食,能避免身體的負荷,此外,患者應每天量體重,並紀錄尿液排出量,若有急速變化應立即就醫。
注射藥物衛教影片
參考資料:
1. Gene Home Reference- https://ghr.nlm.nih.gov/condition/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inheritance
2. GeneReviews -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485/
3. Hassoun PM.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N Engl J Med. 2021 Dec 16;385(25):2361-2376. doi: 10.1056/NEJMra2000348. PMID: 34910865.
罕見疾病基金會 蕭雅慧遺傳諮詢員 編譯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 徐紹勛醫師 審稿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陳薈安/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照護手冊」網頁、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二季-偷吃藍莓的樂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