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 1204 |
疾病類別: 12 |
疾病名稱: 同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 ( Homozygous Proetin C Deficiency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沒有 |
ICD-9-CM診斷代碼:273.3 ICD-10-CM診斷代碼:D68.59 前言: 同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是一種可能致命的罕見疾病,嚴重缺乏蛋白質C會導致血栓;在皮膚會出現紫斑或壞疽,容易發生於四肢,也可能出現於臀部、腹部、陰囊及頭皮。 蛋白質C為肝臟生合成的醣蛋白,具有抗凝血的功能,在人體血液中循環時,為不具活性的酶原(inactive zymogen)。當蛋白質C在血管內皮細胞壁上被凝血蛋白(thrombin)與凝血酶調節素(thrombomodulin)的複合物所活化,形成具活性的蛋白質C(activated protein C,APC),可以抑制活化的凝血因子V和VIII,並且刺激纖維蛋白溶解(fibrinolysis)。 此症分為兩型,第一型蛋白質C缺乏症是由於蛋白質C的量不足所引起,其功能是正常的,但因量不足而無法調控凝血反應(coagulation cascade);第二型蛋白質C缺乏症起因於蛋白質C分子有缺陷,蛋白質C量正常,但功能不足而無法參與凝血反應。 遺傳模式: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 發生率: 男女發生率相等,根據美國的統計,約每200~500人中就有1人血漿中的蛋白質c濃度較低,不過大多數是終身沒有出現症狀;同合子或複合異基因合子型的嚴重蛋白質C缺乏症之發生率約為1/500,000~750,000。此症在各人種皆可能出現;而活化的蛋白質C抗性(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多發生於白種人,較少見於亞洲和非洲人身上。 症狀: 同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或複合異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compound heterozygous protein C deficiency)通常在出生後至數日內發病,表現猛爆性紫斑症或急性靜脈栓塞,有些蛋白質C低於20%的患者,會於兒童期或成年期初期發病。每位患者的症狀並不ㄧ定相同,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下,症狀若不治療,可能導致死亡: 1.胎兒腦部受損 2.胎兒眼睛受損 3.出生後發生猛爆性紫斑症 4.皮膚產生進行性出血壞疽(Progressive hemorrhagic necrosis of skin) 5.皮膚血管栓塞、產生水泡或壞疽 6.瘀青及斑點散佈 7. 中樞神經系統及眼睛可能因血栓導致神經發展問題及失明。 診斷: 經由生化檢驗檢測蛋白質C活性。區別第一型與第二型蛋白質C缺乏症,只能藉由功能性蛋白質C(functional protein C)活性與免疫性蛋白質C(immunologic protein C)濃度來分辨。第一型蛋白質C缺乏症,蛋白質C數量不足,但活性正常,可能與蛋白質濃度減少有關。第二型蛋白質C缺乏症,由於蛋白質C基因的編碼區發生誤義突變(missense mutation),使出現不正常蛋白質,造成活性偏低。 影響蛋白質C的因素很多,因此,在診斷時,需考慮臨床症狀,以做區分: 1.若測出蛋白質C活性降低,檢體需要再複檢,以確認數值低是與患者血漿中濃度較低相關,而非分析前變異(preanalytical variable)的結果。 2.產生凝血反應時,會導致凝血酶原與抗凝血劑蛋白的消耗,可能造成蛋白質C的下降。 3.服用warfarin這種抗凝血藥物會造成蛋白質C活性下降,免疫性蛋白質C濃度也會呈現正常或降低的情況。當患者服用warfarin,並需評估蛋白質C時,則需要維生素K依賴的蛋白質作為對照,如凝血因子VII或蛋白質S。 4.懷孕女性的蛋白質C若落在邊界值,較無法判別。 5.確認診斷可以利用基因檢測,調查PROC基因是否有致病突變。 當懷疑此症,應檢測患者的凝血因子,包括:活化部份凝血酶原時間(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纖維素原(fibrinogen level),與D-dimer(血漿D- 二聚體)。 測試其他栓塞凝血因子以協助診斷,如:抗凝血物質、游離蛋白質S、APC抗性,或是做第5凝血因子(factor V Leiden)及凝血酶原F2的基因檢測;檢查胞漿素原或是纖維蛋白原血症(dysfibrinogenemia)可能也有幫助。有些抗體可能增加凝血的危機,如:狼瘡抗凝血因子與抗磷脂質抗體(anticardiolipin)也須列入檢查。 利用影像檢查檢測特定血管,以評估是否有栓塞疾病。可做下列項目:超音波、靜脈攝影術(venography)、核磁共振攝影、肺部換氣及灌注掃描(ventilation/perfusion scan)、螺旋電腦斷層掃描(spiral CT scan)與肺部血管攝影。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