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1102
疾病類別: 11
疾病名稱: 瓦登伯格氏症候群,藍眼珠  ( Waardenburg Syndrome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270.2
ICD-10-CM診斷代碼 :E70.8

  在大家的印象中,藍眼珠應該是西方人的特徵,不過國內卻有一群為數上百的藍眼珠朋友,他們可都是道地的炎黃子孫;就算數代之前曾有洋人血統,但依學理推論,其實幾乎不可能有藍眼珠的後人出現,此乃因單純的藍色虹膜(即藍眼珠)是一種隱性基因,往往會被東方人種深色虹膜的顯性基因給掩蓋住了。國內的藍眼珠朋友及家族中不少成員其實都是瓦登伯格氏症候群(Waardenburg Syndrome)的患者。

  藍眼珠只是瓦登伯格氏症候群諸多症狀當中的一個,患者的眼珠雖呈藍色,視力卻完全不受影響,需要注意的反倒是容易合併聽障及長期便秘的問題,必須早期發現及矯治,以使他們得到良好的療效,健康正常的成長。

  一般而言,瓦登伯格氏症有以下幾項主要特徵:(一)藍眼珠或兩眼一藍一正常或同一隻眼睛同時有藍色和咖啡色虹膜,稱為虹膜異色症,不過也有部分患者眼珠顏色正常;(二)先天性單耳或雙耳聽力障礙屬於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三)額前一撮白髮或易有少年白;(四)兩眼眼距較寬,但瞳孔間距離正常,又稱為內眥外移;(五)直系血親家族史。其他特徵例如:(六)皮膚脫色斑;(七)一字眉;(八)鼻根寬闊且鼻翼發育不良;(九)唇顎裂、脊柱裂、內耳前庭症狀、先天性心臟病等。

  並不是每位瓦氏症的患者都會有以上的症狀,深入去研究發現可以將此症細分為4型:第1型為典型的瓦氏症,具有上述(一)至(七)的特徵;第2型則無內眥外移特徵,且更容易發生聽力喪失;第3型為第1型的特徵另外再合併有顏面、肌肉或骨骼的異常(如:肢體發育不良或攣縮、腕骨融合、併指);第四型則為第一型或第二型合併先天性巨結腸症。

  此症的發生率約為2萬至4萬人中有1人,其遺傳型式於第1型屬自體顯性遺傳,而第2至4型則根據不同基因有自體顯性或自體隱性遺傳方式。男女性均可能罹病。瓦氏症是造成聽障的重要原因之一,聽障學童中有3%患有此症,都是源自於耳蝸的神經性聽力缺陷。

  此症的病因目前已有較明確的答案,可能是胚胎時期神經脊衍生細胞無法正常移行分化所導致的結果,而黑色素細胞、聽覺神經細胞及結腸神經結細胞均源自神經脊細胞。整個的分化移行過程頗為複雜,需要PAX3、MITF、WS2B、WS2C、SNAI2、TYR、EDN3、EDNRB及SOX 10等基因參與協同運作,因此任何一個基因有了缺陷,均會造成瓦氏症,而有臨床上形形色色大同中卻有小異的症狀。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在近年內有長足的進步,許多各種型式的基因突變被發現及解讀,日後將對此症致病機轉的闡明、臨床遺傳診斷的應用與基因療法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現階段瓦氏症患者及家庭最需要注意的事項是,當家族中有藍眼珠的成員,則所有同血源的親屬均應接受遺傳專科醫師的檢查,以查出可能的罹病者(瓦氏症患者不一定都有藍眼珠),進一步接受聽力篩檢,若有損害可以配戴人工耳蝸,必要時尚須查驗有無巨結腸症或心臟血管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的病變,以便及早給予適當的治療及復健,免除語言發展障礙、長期嚴重便祕等併發症。


資料來源:本會成立特刊/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 林炫沛醫師提供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歐宗穎/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照護手冊」網頁、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二季-藍眼睛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