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711
疾病類別: 07
疾病名稱: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335.20
ICD-10-CM診斷代碼:G12.21

病因學: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是一種進行性運動神經元退化疾病,主要影響大腦及腦幹脊髓中的上、下運動神經元導致其細胞死亡。除了動眼肌等少數肌肉,支配全身肌肉的運動神經元都會受到侵犯,造成漸進性肢體、講話、吞嚥及呼吸肌肉無力、痙攣及萎縮。已知「時間簡史」作者史蒂芬.霍金,及前美國職棒紐約洋基選手路易士·蓋瑞格(Louis Gehrig)都是這類疾病患者。肌萎縮側索硬化的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清楚。目前的假說是基因-年紀-環境的相互作用造成,也就是患者本身可能具有特定的基因組合導致遺傳易感性,加上年齡相關的細胞損傷以及環境危險因子暴露等共同引發疾病的發生,導致運動神經元氧化壓力上升、毒性物質堆積過多、粒線體缺陷和發炎等變化,造成運動神經元細胞死亡。

發生率: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發生率有隨著年紀而增加的趨勢,好發於50-60歲之後的中老年人。全球發病率約為每十萬人年1.68位,男性病人比例較高,但是會因地域人種而異。台灣究竟有多少人罹患此類的疾病?依據罕見疾病通報個案統計的數據,台灣近年每年新通報病例約為110-140人;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研究,在2006-2008年間,台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年平均發生率和盛行率分別為每十萬人0.51和1.97位,男女發病比例為1.67,診斷時的平均年紀為57歲。不過發生率是會隨著疾病的診斷條件及技術而改變。

遺傳模式: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患者約90%為偶發性,另外的10%為家族遺傳性。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遺傳模式非常複雜,許多是罕見變異的單基因遺傳,目前已鑑定出數十種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相關基因,但是其頻率、遺傳方式 (主要是顯性的,少數是隱性的) 和外顯率有很大的變異性。其中最常見和最具外顯性的突變基因是 C9orf72(9號染色體72號開放閱讀框)、TDP-43 (TAR去氧核糖核酸結合酶-43)、SOD1 (超氧化物歧化酶1)和FUS (fused in sarcoma)等四種基因。

臨床症狀: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表現主要造因於運動神經元退化,其臨床症狀為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不同程度功能障礙的組合,受影響的肌肉會發生無力、萎縮、痙攣、抽動及抽搐。當侵犯腦幹節段,會影響吞嚥及說話,產生吞嚥困難、流口水、構音障礙;當侵犯頸椎、胸椎或腰椎節段,則會造成上下肢、軀幹及呼吸肌無力;括約肌和眼外肌通常不受影響。大部分的患者疾病剛開始會從某個身體節段出現局灶性發作,然後進展到同節段對側或相鄰的解剖節段,之後逐漸影響到全身,疾病擴散到非連續節段的情況較少見。隨著疾病的進展,呼吸功能會逐漸退化終至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
    傳統上,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主要被認為是一種運動功能障礙疾病。後來發現部分病人可能在病程中發生認知功能包括語言和執行功能下降,以及其他行為改變包括冷漠、易怒、不講衛生和飲食習慣改變等,這些病人有部分會符合額顳葉癡呆的診斷標準。這些認知和行為變化支持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是一種整體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診斷: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診斷依賴於病史、神經理學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 (神經傳導與肌電圖檢查) 和神經影像學檢查。診斷條件需要在臨床及神經電生理檢查呈現下運動神經元體徵及在臨床檢查呈現上運動神經元體徵;同時根據病史或檢查確定症狀或體徵在同一個身體節段內或向其他身體節段進行擴散。此外,也必須以神經電生理檢查、實驗室檢查及神經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可以造成上下運動神經元症狀及體徵的其他疾病。
        根據臨床及檢查結果中上下運動神經元體徵在身體分布的證據,診斷可以區分成不同的層次: 確定(Definite)、很可能 (Probable)或可能(Possible)。當上下運動神經元體徵出現在腦幹、頸椎、胸椎或腰椎節段中的3個區域以上即為確定(Definite);當上下運動神經元體徵出現在這些節段中的2個區域且上運動神經元體徵高於下運動神經元體徵時,即為很可能 (Probable);當上下運動神經元體徵出現在這些節段中的1個區域 或 上運動神經元體徵出現在1個區域加上神經電生理檢查中下運動神經元證據出現在2個以上區域,即為可能(Possible)。但是根據2020年黃金海岸(Golder coast)共識: 建議當上下運動神經元體徵出現在這些節段中的1個區域以上或下運動神經元體徵出現在2個區域以上即可診斷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治療及預後:
        目前,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尚無治癒方法,但是有一些療效有限的藥物治療可以延緩疾病的進行,包括口服藥物riluzole及靜脈注射藥物edaravone;另外針對SOD1 (超氧化物歧化酶1)突變所造成之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一種反義寡核苷酸藥物tofersen,可以專門針對突變的SOD1 基因產生的mRNA與之結合,以阻止產生有毒的 SOD1 蛋白產生。
        因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常伴隨許多嚴重症狀或併發症,其他非藥物性的支持治療也已證明對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有所助益。臨床證據已顯示接受結合多門專科的照護之患者會有較好的生活質量和較長的生存期。而早期接受非侵入性呼吸治療的患者其呼吸衰弱下降的更慢,生存期也更長。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
104台北市中山區民族東路2號7樓之1 
電話:02-25851367
傳真:02-25851302 
E-mail:mnda@mnda.org.tw
網址:http://www.mnda.org.tw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 蔡清標醫師 提供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3年趙啟超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
「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三季-飛毛腿帥郵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