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訪客留言版 | 特別企劃 | 網站導覽   English
分類代碼: 0320
疾病類別: 03
疾病名稱: 黏脂質症  ( Mucolipidosis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沒有
ICD-9-CM診斷代碼:272.7
ICD-10-CM診斷代碼:Type I E77.1
                                   Type II、III E77.0
                                   Type IV E75.243

  黏脂質症第二型 (I-cell disease; MLⅡ)與黏脂質症第三型 (Pseudo-Hurler polydystrophy; MLⅢ)是因溶小體酵素運送過程出問題所導致的遺傳疾病。溶小體酵素運送至細胞溶小體內的過程需有辨識標記甘露糖-6-磷酸(mannose-6-phosphate)提供辨識之用,若參與此辨識標記合成的磷酸轉移酵素(UDP-N-acetylglucosamine-1-phosphotransferase)有缺陷,將導致細胞內的多種溶小體酵素濃度減少,而血清、體液的多種溶小體酵素濃度提高。

遺傳模式: 
  黏脂質症第二型與黏脂質症第三型α/β屬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由於第12號染色體長臂23.2片段上的GNPTAB基因突變所致;黏脂質症第三型γ則是由第16號染色體長短臂13.3片段上的GNPTAG基因突變所致,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黏脂質症第二型與黏脂質症第三型因為常被誤診,所以盛行率無法得知。此兩種疾病不分種族與性別皆可能發生。有一項盛行率粗估罹病者約佔出生人口的1/1000,000。居住於魁北克的法裔加拿大人其黏脂質症第二型的盛行率約佔所有出生人口的1/6,000,絕大多數可能導因於創始者效應。

症狀: 
  黏脂質症第二型的嬰兒通常有粗糙的臉部特徵、關節活動受限與嚴重的智能發展遲緩。此外,亦可見牙齦肥大、骨骼異常(脊椎後側彎、脊柱後彎)、肝腫大、臍與腹股溝疝氣、耳聾與生長遲緩。於出生後第一年呈現生長緩慢,至兩歲時即停止生長。這些患者常可觀察到角膜混濁、心雜音與頻繁的呼吸道感染。亦常有報告提到打鼾與睡眠呼吸暫停的問題。雖然某些患者可存活至十多歲,但通常於孩童早期即死亡。

  典型的黏脂質症第三型的患者通常於2-4歲後才會顯現特徵,可存活至成年時期。手部與肩膀僵硬可能是早期特徵,之後可能發展成腕隧道症候群、髖關節脫位、脊柱側彎與身材矮小。患者也常發現到角膜混濁與心臟功能不全的症狀。大約50%的患者有聽力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

診斷: 
  黏脂質症第二型與黏脂質症第三型患者可以發現到血清中的溶小體酵素活性提高以及已培養纖維母細胞與白血球的溶小體酵素濃度減少。這兩種疾病由於溶小體酵素活性相似,不易透過溶小體酵素檢測做區分,因此診斷以臨床表現為依據。產前診斷可藉由已培養的羊水細胞或絨毛膜組織來測量溶小體酵素活性或基因檢查來判斷。 

治療:
1.標準治療:
  目前尚無確切的治療方式。使用抗生素治療呼吸道感染與每年定期注射流行性感冒疫苗是很重要的。藉由物理治療儘可能維持關節功能與活動。全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對多數脂質症第三型的青春期後期患者是有效的。助聽器若沒有被充分使用,將影響個人學習與溝通能力。睡眠測驗可決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程度,夜間持續呼吸道正壓或雙向呼吸道正壓可打開呼吸道。呼吸道狹窄會有插管困難的問題,可能需先放置軟式支氣管鏡。麻醉時因頸部定位可能發生脊髓損傷,或因插管或拔管不慎導致氣管廔管。

2.研究治療:
  曾有兩位黏脂質症第二型的患者接受骨髓移植,但效果有限。 

Reference:   
Richard W, Tanya L, et al. NORD Guide to Rare Disorders: MucolipidosisⅡ andⅢ.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3:472-473.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 黃正宏醫師編譯
遺傳諮詢員 鄭逸芬編譯 2004/09/22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說明,請見「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