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313
疾病類別: 03
疾病名稱: MLD症候群  ( 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330.0
ICD-10-CM診斷代碼:E75.25

病因學: 
        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 (MLD) 最早是在1933年由Dr. Joseph Godwin Greenfild所發現,因此當時稱做Greenfield's disease。由於將此一疾病的神經纖維切片以結晶紫(Cresyl violet)染色,不呈紫色而呈黃褐色,具有異染性,因而稱做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

        硫酸醣脂(Sulfated Glycolipid)為形成神經髓鞘的主要成分,因染色體22q13.33上的基因缺損,導致缺乏分解硫酸鹽-醣脂的酵素 Arylsulfatase A (ARSA) (或其活化蛋白Prosaposin;PSAP酵素,位於第十號染色體上10q22.1位置上) 的缺損,使得硫酸醣脂(尤其是Cerebroside-3-Sulphate)無法分解,進而堆積在神經系統而損害神經(包括周邊神經及中樞神經),從腦部MRI檢查可發現大腦白質有退化的現象;隨病情的惡化,病患的運動及認知功能會逐漸喪失。


遺傳模式:
        MLD是一種罕見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

發生率:

        發生率為四萬至十幾萬分之一不等。

臨床症狀
  此一疾病不分性別,可能在各年齡發生,年紀愈小發病,惡化程度愈快,骨髓移植的效果也最差。由於硫酸鹽-醣脂的逐漸儲積,使得運動神經傳導愈來愈慢;剛開始可能出現步態不穩、注意力下降、痙攣…等症狀,接下來的數年內會相繼出現運動失調、四肢麻痺、痴呆;此外成人型患者,可能會有精神症狀出現。依發病年齡不同,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類型
發病年齡
發生率
症狀表現
病程
晚發嬰兒型(late infantile)
小於30個月
最常見 (50%-60%)
發病年齡在30個月之前。一開始的發展正常,但隨病程進展,典型的表現包含肌肉無力、低張力、手腳不靈活、頻繁跌倒、顛腳走路、以及構音障礙。隨著疾病進展,語言、認知、以及粗細動作都會退化。後期的徵兆包括痙攣、疼痛、癲癇發作,以及視力和聽力受損。在最終階段,孩子會出現肌張性痙攣、去大腦姿勢,以及對周圍環境的無感知。
通常於診斷後5年內死亡,可能因為照顧的品質而延伸到10幾歲
青少年型 (juvenile)
30個月到16
較少見 (20%-40%)
發病年齡介於30個月到16歲之間。最初的表現包括學業表現下降和行為問題的出現,隨後是步態異常。疾病進展與晚發嬰兒型相似,但速度較慢。          

大多數個案在20歲之前死亡,但每個個案存活情況有差異。

成人型
(adult)
16歲以上
最少見 (10-20%)
發病在16歲之後,有時甚至在四十、五十歲。最初的徵兆可能包含學校或工作表現出現問題、人格變化、情緒不穩定或精神疾病;有些人最初則是以神經症狀(肌肉無力、失去協調能力,而後進展到肌肉痙攣和失禁)或癲癇為主要表現。另外周邊神經病變也很常見。疾病進展變化很大,穩定期和衰退期交替出現,可能持續兩、三十年。最終階段與早發型相似。
病程緩慢,疾病可能持續幾十年。

診斷

  目前主要確診的方式為有懷疑症狀個案 (例如進行性神經功能異常、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患者大腦白質失養、ARSA酵素缺乏) 具有以下任一表現:
1. 基因檢測發現ARSA致病性變異。
2. 尿中硫酸醣脂排出增加。
3. 神經系統切片檢測發現異質性脂質堆積。

治療及預後

        對於尚無症狀或非常早期症狀的患者,骨髓移植可能減緩神經系統的損傷。建議進行支持性照護以改善生活品質、讓功能最大化、減少併發症等,包括由神經科、遺傳科和兒科專家組成的多專科照護。由於支持性治療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身體和神經肌肉功能,有助於避免許多末期照護問題。目前酵素補充療法及基因治療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Reference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130/
http://www.emedicine.com/ped/topic2893.htm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 黃正宏醫師 審稿
本會遺傳諮詢員 蕭雅慧編譯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3年徐瑞聲/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