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913
疾病類別: 09
疾病名稱: 先天性肌失養症  ( 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359.0
ICD-10-CM診斷代碼:G71.0

疾病簡介:
  先天性肌肉病變為出生時或青少年期發生的肌肉疾病,多數為遺傳性,臨床上包括兩大組,一組為先天性肌肉營養不良(congenital muscle dystrophy),其肌肉病理特徵符合肌營養不良的特徵,預後較差;另一組為相對良性的非進行性先天性肌肉病變(Congenital Myopathy),多數進展緩慢,肌肉組織病理、組織化學或超微病理檢查可發現如軸空、中央核、桿狀體、管狀積聚物等特殊的病變。在此指的便是第一組的先天性肌肉營養不良。

  先天性肌失養症患者出生時或出生後數月內即出現的肌力和肌張力低下和關節攣縮。肌肉切片病理可見典型的肌營養不良改變。本病1960年由日本學者福山首先提出,但因缺乏完整的病理資料,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論。

疾病分類: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目前先天性肌失養症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類型已經得到國際公認。先天性肌營養不良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 福山型(Fukuyama type):本型的主要特點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伴有廣泛的神經系統先天畸形,包括大腦、小腦的腦迴增多、增寬,腦溝變淺,腦白質廣泛營養不良。有時還伴有腦積水和視網膜變性。 肌肉病理改變為肌纖維壞死、再生和肌間質增生,肌纖維merosin染色呈正常反應。本型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定位於9q31.2上的FKTN基因,編碼蛋白為Fukutin。日本多見,多在出生後6個月內發病,臨床表現為肌力肌張力低下,抬頭、端坐延遲,面肌受累明顯,呼吸肌也可受累,僅少數患兒可獨立行走,常有關節攣縮,發育遲滯。血CK常增加10~60倍。多在2~23歲內死亡。

2.非福山型:指除福山型以外的其他類型先天型肌營養不良。主要包括merosin缺乏症、Walker-Warberg綜合征、肌-眼-腦病(muscle-eye-brain disease,MEBD)、先天性肌營養不良合併脊柱強直和Ullrich 病。

 (1).Merosin缺乏症:merosin 是位於細胞外基質中的一種基底膜層黏連蛋白α(Lamininα)的異構物(isoform),它與肌膜上的營養不良糖蛋白α(dystroglycan-α)緊密結合,後者又通過營養不良糖蛋白β與肌漿內的細胞骨架蛋白dystrophin結合,形成緊密連接的複合體。 Merosin缺乏可造成細胞骨架和細胞外基質的連接破壞,導致肌纖維變性、壞死。本型先天性肌營養不良歐美多見,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定位在6q22.33的LAMA2基因。肌肉病理改變同福山型,但merosi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陰性。 患兒多在出生時或出生後6個月內發病,表現為肌力、肌張力低下,關節攣縮,面肌和呼吸肌受累,無眼部症狀。沒有或僅有輕微的發育遲滯。顱腦CT可見廣泛的白質低密度,腦部MRI顯示腦白質異常,腦皮質改變很輕微,此點與福山型不同。

(2).肌-眼-腦病:主要特點為先天性肌營養不良伴視網膜變性、視神經萎縮、巨腦迴、多小腦迴 (polymicrogyria)、腦積水、透明隔和胼胝體發育不全或缺損。本型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定位與福山型不同,位於1p34.1的POMGNT1基因,肌肉切片 merosin染色正常。臨床表現與福山型比較,眼部症狀明顯。

(3).Walker-Warburg 綜合症:本型特點為先天性肌營養不良伴無腦迴畸形或稱滑腦症(lissencephaly)、小腦和視網膜異常。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目前已知有12個以上的基因會造成此症,最常見的6個基因為POMT1, POMT2, ISPD, FKTN, FKRP和 LARGE1。肌肉merosi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正常。患兒多在9個月內死亡。

(4).強直性脊柱症候群:本型由Dubowitz醫師首先報告,主要特點為肌張力低下,頸肌和呼吸肌受累明顯,兒童期即出現呼吸困難,肌萎縮顯著而肌力下降相對較輕微,脊柱肌明顯攣縮,引起脊柱側彎和屈曲性強直,四肢關節也有不同程度攣縮。智力和心功能正常。本病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定位於1p36.11之SELENON基因。肌肉merosi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正常。

(5).Ullrich病 :又稱先天性無張力性硬化性肌營養不良症(congenital atonic- sclerotic muscle dystrophy),由Ullrich於1930年首先報告。主要臨床特點為自幼肢體無張力,肢體細長,軀幹肌攣縮,脊柱側突,四肢近端關節攣縮,遠端關節過度伸展,腱反射正常,腦神經支配肌受累較輕。本病進展極其緩慢,幾乎不影響壽命。血CK正常,肌電圖為肌源性損害。

  肌肉切片可見肌纖維大小不等,肌間質增生,偶見肌纖維壞死伴吞噬反應。此症是因第六型膠原蛋白缺陷而致病,相關基因有COL6A1、COL6A2、COL6A3。。根據上述臨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學特點,本病應該屬於膠原病範疇,肌肉的改變可能為相關併發症。

治療:
  此症尚無有效的治療方式,治療主要會依患者出現的症狀去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需要由各科醫師共同進行照護。語言治療跟吞嚥能力測試來評估患者是否有餵食困難,當患者餵食不良或是體重過輕時需要補充營養;吸入性肺炎或呼吸功能不全可能會需要輔助拍痰裝置、補充氧氣、經由侵入或非侵入性呼吸器給予患者足夠空氣;物理治療可以幫助脊椎跟四肢的伸展,防止攣縮;利用夾板或外科手術來預防及治療脊柱跟四肢的攣縮和畸形,並幫助行走;癲癇、行為或智力障礙需要有相關的預防及治療措施。

  雖然患者行動上可能有所限制,不過大多數的患者的認知能力是正常的,因此可以考量讓患者接受正規教育,也可由專業團隊提供患者及照護者相關的社交及情緒上的諮商與支持。

追蹤:
  應定期追蹤患者餵食狀況、體重控制、呼吸功能、肌力強度,移動能力,也要定期評估患者是否有骨骼異常、肺部相關併發症和心肌病的風險。

撰文暨彙整:張麗束
審閱:簡穎秀醫師 2005.09.09,2014.06.10.更新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以上資料轉載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四季-閃閃的寶石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