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 0815 |
疾病類別: 08 |
疾病名稱: 先天性巨大型黑色素痣 ( 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 GCMN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沒有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沒有 |
ICD-9-CM診斷代碼:216.9 ICD-10-CM診斷代碼:D22.9 疾病簡介: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定義為一種良性、非癌化、由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組成直徑大於20公分的痣(nevus)。在新生兒中或出生後過不久就會表現出來,此黑色素痣可能剛開始表現在新生兒中面積不大,但通常能跟隨著身體生長而逐漸擴大。患有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人可以在身上部位找到不只一個的黑色素痣,且可在巨型黑色素痣周圍找到數個小型的黑色素痣,這些通常稱為衛星黑色素痣或者是散播型黑色素痣,甚至可能生長至掌面及黏膜處,患者通常會因為身上帶有此巨型黑色素痣或是手術治療後留下的疤痕,極易引起焦慮或者是情緒壓力等反應,約有3成左右患者會有焦慮、憂鬱、低自尊等情緒障礙及社交困擾;患孩也可能出現情緒跟行為的問題。 除了情緒與社交問題外,在臨床上最擔心的便是其發展惡化的情形,因為黑色素細胞與神經脊系統於胚胎發育時是共同演化的,故在此種疾病之患者身上,尤其是頭頸部區域的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患者,可能引起神經皮膚黑色素細胞增生病變(neurocutaneous melanosis;NCM),這些黑色素細胞生長在腦部或者是脊椎等中樞神經部位,將會造成頭痛、噁心、嘔吐、癲癇、水腦、生長遲緩、發展遲緩、中樞神經系統黑色素瘤等問題。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患者會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較惡性的黑色素瘤(melanoma),雖然個別的統計數字有些差異,但一般來說,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患者中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的機率約為5~10%。一開始腫瘤細胞會在黑色素痣的區域,慢慢擴散到其他組織中,而造成癌化。當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患者發展成黑色素瘤時,存活率相當的低。另外一些腫瘤也可能在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患者發生,例如軟組織腫瘤(sarcomas)、脂肪腫瘤(lipomas)或神經細胞腫瘤(schwannomas)。 發生率: 一般來說新生兒發生先天性黑色素痣(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CMN)之發生率約為1%~3%,高加索人種發生率稍高,女性較男性稍微常見,其中先天性黑色素痣多為小型至中型。目前全球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發生率約為兩萬分之一(1/20,000)。 病因學: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是在胚胎形成過程中的神經外胚層(neuroectoderm)細胞變異, 在妊娠6-24週間,形成一群良性的黑色素細胞。NRAS(neuroblastoma RAS viral (v-ras) oncogene homolog)基因突變為主要常見的原因(約佔60~87.5%);其次為BRAF(B-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kinase)基因突變(約佔20%)。 NRAS與BRAF的下游蛋白質產物分別為N-Ras與BRAF,負責調控細胞的增生及分化成具功能性的細胞。因此一旦此兩基因產生致病突變,均會使黑色素細胞在出生前就開始不受控制的生長並分裂,而導致先天性黑色素痣的生成,甚至發展為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 遺傳模式: 通常這樣的疾病並非遺傳導致,而是在受精卵發育過程中的體細胞突變造成,這樣的突變稱做體細胞突變,也代表著這些突變僅存在於某些細胞中,而非全身都帶有此突變。不過在胚胎發育時期,一個具有NRAS或是BRAF的自體細胞突變即足夠造成這樣的疾病產生。 臨床表徵: 先天性黑色素痣依其大小可區分如下表: ![]()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顏色從咖啡色到黑色、平坦光滑到粗厚,其表現非常多形,並且可以隨時間改變,其可以生長在身體每個區域,但大多表現於軀幹和四肢,甚至痣裡面可以發現大量的毛髮生長(hypertrichosis)。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除了不雅觀外,也可能發染成惡性腫瘤,一般來說病灶越大其惡化的機率越大,其他直徑小於20公分的,亦可稱為非巨大先天性黑色細胞痣,惡性變化的機率較低,但仍需觀察是否有持續性擴散、異常不對稱性變大、周圍真皮或皮下出現結節、痛癢、流血、潰瘍等惡性變化特徵。 診斷方式: 除了依據痣的型態和大小來進行評估外,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之組織病理切片為其主要的診斷方法,鏡檢下可看到黑色素細胞廣泛分佈於真皮及皮下組織,特別環繞於神經血管束、毛囊、皮脂腺、皮下脂肪或散於膠原束(collagen bundles)之間。 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相較於電腦斷層對黑色素的檢測會更為靈敏,故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之神經皮膚黑病變(neurocutaneous melanosis;NCM)主要依據核磁共振造影來分析腦脊髓液中的黑色素(melanin)、黑色素細胞的存在與否進行診斷評估。 治療方法: 由於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約有發展為惡性黑色素瘤的可能,所以建議將其利用外科手術切除(如:直接切除、階段性切除、水球擴張階段性切除、切除/全皮移植、階段性切除/網狀化薄層皮膚移植皮移植),外科手術的考量包含了痣的大小、位置、惡性轉變的可能、手術麻醉的風險、術後的美觀及社會心理影響,若因病灶面積太大而無法完全切除,臨床上持續性的追蹤和拍照記錄是非常重要的。若已產生黑色素細胞瘤的話,目前已有數種分子標靶藥物(如: BRAF抑制劑、MEK抑制劑等)及免疫治療藥物(如:免疫查核點抑制劑、CTLA-4抑制劑、PD-1阻斷劑等)可以用來配合治療。 至於小型至中型之先天性黑色素痣惡化的程度較低,若不進行移除的話,持續的追蹤一樣是必要的,若要進行外科手術切除會建議等到學齡時期可配合局部麻醉時進行,以減少小兒時期全身麻醉之風險;另外小型的先天性黑色素痣可以嘗試用高頻電燒、雷射去除。 參考文獻: 1. An. Bras (2013) 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 DOI: http://dx.doi.org/10.1590/abd1806-4841.20132233 2. Arun C Inamadar, Aparna Palit, S Ragunatha (2014). Textbook of Pediatric Dermatology. 3. Genetic home reference-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 http://ghr.nlm.nih.gov/condition/giant-congenital-melanocytic-nevus 4. Pedram Gerami (2013). 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NRAS, Mosaicism, and Large Congenital Nevi. http://www.nature.com/jid/journal/v133/n9/fig_tab/jid2013146f1.html#figure-title 5. http://derma831.blogspot.tw/2010/07/congenital-melanocytic-nevus.html 6. 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med.2014.00039/full 7. http://www.pathologyoutlines.com/topic/skintumormelanocyticcongenitalnevus.html 彙整:吳秉純、陳羽恩 編審:李妮鍾醫師 2015.12.31.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二季-鋼盔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