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735
疾病類別: 07
疾病名稱: MECP2 綜合症候群  ( Methyl CpG binding Protein 2 Duplication Syndrom, MECP2 Duplication Syndrome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330.8
ICD-10-CM診斷代碼:Q99.8

疾病簡介:
  MECP2綜合症候群為一嚴重的先天遺傳性神經發展障礙疾病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患者多為男性,特徵為中至重度智能障礙,嬰兒時期有肌肉張力低下、餵食困難、說話能力差或缺乏說話能力、漸進性痙攣 (progressive spasticity) 等問題,動作能力 (如坐、走) 發展亦較慢,某些患者會有發展倒退的情況;約1/3患者在沒有輔助的情況下無法獨立行走;約75%患者有反覆呼吸道感染問題,嚴重時可能致死;約50%患者25歲前即可能因反覆感染所導致的併發症或∕及神經症狀惡化等原因致命。約50%患者有癲癇問題,以泛發性強直痙攣發作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 最為常見,亦可見失張性發作 (atonic seizures) 或失神性小發作 (absence seizures),某些患者可能無法透過抗癲癇藥物之治療而獲得改善。除了上述主要症狀,亦有患者出現自閉行為、腸胃功能障礙等問題。雖然在不同家族的患者間發病情形會有差異 (interfamilial phenotypic variability),但同一家族中的患者疾病嚴重程度通常相似。

  患者需定期回診,針對肌肉張力低下、餵食困難、感染、發展遲緩、語言、痙攣、癲癇、腸胃道症狀等問題進行評估與檢查,適時給予醫療介入;此外,患者需持續接受物理治療來維持活動度,避免關節攣縮。

發生率:
  全球目前約有超過200例個案報告。此症之帶因率、發生率或盛行率未知,但研究統計在中至重度智能障礙男性之盛行率約為1%;估計在X染色體性聯遺傳所致之智能障礙個案中,約有1~2%為MECP2綜合症候群患者。

病因學:
  MECP2綜合症候群是因為X染色體長臂 (q arm) 上的基因片段擴增 (duplication),使得MECP2基因多了一個副本所致。此擴增的片段大小可為10萬至90萬鹼基不等 (100~900 kb),MECP2基因恰好位在此片段之Xq28位置。MECP2基因的功能為製造MeCP2蛋白 (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是維持大腦正常運作的重要蛋白質,其功能也包括調節其它重要的基因。當MECP2基因製造出過多MeCP2蛋白,將無法適當調節其它基因之表現,導致腦中神經細胞功能異常,大腦因而無法正常活動,引發相關症狀。

  另一與MECP2基因有關的疾病──瑞特氏症候群 (Rett syndrome) 則多為MECP2基因序列發生點突變或基因缺失突變所致。

遺傳模式
  此症為X染色體性聯遺傳,由於男性 (性染色體XY) 的X染色體只有一個副本,當此副本上的MECP2基因發生擴增突變時,就足以導致疾病;而女性 (性染色體XX) 則因為X染色體有兩個副本,其中一個副本可能因X染色體之不活化 (inactivation) 特性而不表現,若僅一個副本上的基因發生突變,不一定會發病。少數女性個案發病的原因與X染色體之不活化受到阻礙有關,症狀表現通常較輕微也較不一致。

  大部分MECP2綜合症候群患者導因於遺傳,但仍有患者的致病原因為本身MECP2基因發生擴增突變,並非遺傳而來。一般較常見的情況為,母親是無症狀的帶因者,有50%的機率將擴增基因遺傳給下一代,兒子有一半的機會為患者,女兒有一半的機會和母親一樣為帶因者,而無論男女皆有一半的機率不會遺傳到擴增的MECP2基因。

  如果有此症之家族史,可應用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或產前分子遺傳診斷技術,提早釐清胎兒的罹病風險。

臨床特徵:
  MECP2綜合症候群患者出生時的生長評估 (包括頭圍等) 通常正常,但出生一週內可能隨即發現因肌肉張力較低而導致的餵食困難,伴隨胃食道逆流、生長不良、流口水情況異常等症狀,有些患者因此需以鼻胃管灌食;隨著疾病進展,需考慮胃食道抗逆流手術 (fundoplication) 或永久性胃造口,來改善進食問題,並預防食物誤入呼吸道 (aspiration of fluids);此外,超過1/3患者可能會有嚴重便秘的情況。肌肉張力低下亦會導致動作發展遲緩,包括坐、爬、走等動作的發展時程,患孩會比一般孩子慢很多。患者的語言發展亦會嚴重遲緩,大部分患者 (>70%) 甚至沒有語言發展;有些患者一開始可能會講幾個字,但說話能力會隨著疾病進展而逐漸退化。此症大部分患者為中至重度智能障礙,即使發展已遲緩,某些患者仍有發展倒退 (developmental regression) 的情況,例如喪失某些手部運用能力、說話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活動能力等。

  有些患者會有動作障礙問題,包括步態失調 (ataxic gait)、間歇性無目的之舞蹈病狀舉動 (choreiform movements),及手、頭、舌頭不由自主地徐動 (spontaneous writhing movements) 等;1/3患者無法在沒有輔助的情況下獨立行走。75%患孩會發生痙攣 (spasticity),好發於腿部;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漸漸出現關節攣縮的問題,長大後通常需依賴輪椅輔助行動。

  有些患者可能會有輕微的顱顏外觀異常,包括頭型寬短 (brachycephaly)、中臉部較凹陷 (midface retrusion/ hypoplasia)、耳朵較大、鼻樑較窄、輕微鼻孔上翻 (upturned nares) 等特徵。75%患者有反覆呼吸道感染問題 (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鼻竇炎等),可能需要呼吸輔助之介入;其它形式的感染症亦可能發生。反覆的感染在嚴重時可能致命,大約50%患者在25歲前可能因嚴重的併發症而死亡。

  約有50%患者平均在6歲左右始見癲癇發作,以泛發性強直痙攣發作最為常見,亦可見失張性發作或失神性小發作,神經電學檢查 (如腦波檢查) 通常沒有特定表現,有些患者經抗癲癇藥物治療後亦無效果。臨床上會注意到,此症患者癲癇的發作和嚴重程度,與神經症狀之惡化有關,包括語言、手的運用及∕或步行能力的喪失。

  其它可能發生的問題尚包括:胼胝體發育不全、腦室擴大、非特異性白質病變、小腦發育不全等,為透過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可發現的非特異性神經放射影像表現;此外亦可能出現焦慮、手部固著行為 (stereotypic hand movements)、對疼痛和溫度的敏感度降低等自閉症特徵,及皮膚出現網狀斑、膀胱功能障礙等症狀。

診斷:
臨床症狀評估
嚴重智能障礙合併語言發展問題
早發型肌肉張力低下合併動作發展遲緩
漸進性痙攣 (主要發生於下肢)
易受感染 (以反覆呼吸道感染為主)──75%男性患者有此問題
癲癇發作──50%男性患者有此問題
其它症狀 (例如:自閉症特徵、腸胃功能障礙、輕微顱顏外觀異常)

分子遺傳檢驗
  可以透過染色體基因晶片分析 (chromosomal microarray, array-CGH)、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 (q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或多重連接依賴式探針擴增 (MLPA,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等分析技術,偵測到患者的MECP2基因有0.3~4 Mb (百萬鹼基) 或更大片段的DNA擴增。當個案家族顯見X染色體性聯遺傳模式之家族史,且表現相關臨床症狀,針測到MECP2基因擴增的可能性將會更高。少數症狀較嚴重的患者 (<5%) 可偵測到染色體Xq28位置有約8 Mb以上的大片段擴增 (duplication),這類患者除了一般常見症狀,亦可發現生長發育遲緩、頭圍過小 (小腦症microcephaly) 及泌尿生殖系統異常等問題。MECP2基因擴增的副本數 (copy number) 與臨床症狀嚴重程度有關,曾有臨床個案報告指出,MECP2基因劑量擴增至三倍 (triplication) 的患者,其症狀表現更為嚴重。

治療:
臨床評估
檢視患者的發展狀況,並了解是否有癲癇發作和反覆感染之疾病史。
由神經內科醫師進行完整的神經學檢查及腦波 (EEG) 檢查。
進行完整的神經心理評估,了解患者的智力程度,評估是否有行為問題。
針對嬰兒,透過對哺餵情形的評估來了解其吞嚥障礙程度。
分析個案之家族圖譜,找出可能的患者或帶因者,提供詳盡的遺傳諮詢。

症狀治療
認知功能障礙:進行發展刺激及語言治療。
痙攣性下半身麻痺 (spastic paraplegia):無特定治療方式,建議由小兒神經科醫師依一般臨床治療指引進行治療。
癲癇:轉介小兒神經科醫師依常規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並可視需要合併使用多種藥物,但有些患者以藥物治療之效果不佳 (medically-refractory epilepsy)。
反覆感染:需即時使用抗生素治療 (尤其是呼吸道感染),並完整施打疫苗。
腸胃功能障礙:例如哺餵困難、胃食道逆流、吞嚥障礙、假性腸阻塞 (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 IPO)、便秘等問題,需適時轉介腸胃科治療。若食物曾誤入呼吸道,須考慮進行永久性胃造口手術;進行尼森胃底折疊手術 (Nissen fundoplication) 則可防止胃酸逆流。
斜視或弱視需即早轉介眼科治療。

預防次發性併發症
  患者需定期接受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及行為支持,預防能力退化。在物理治療方面,特別是伸展運動訓練,可協助維持關節之活動度,預防續發關節攣縮,延緩行走障礙的發生。
若有呼吸道方面的問題,需即早介入治療。某些有上呼吸道阻塞 (upper airway congestion) 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的患者,經腺樣體切除術 (adenoidectomy) 及∕或扁桃腺切除術 (tonsillectomy) 後可獲得改善。

定期回診追蹤項目
成長與發展
神經科症狀 (尤其針對痙攣的發生)
癲癇發作、頻率及患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
感染之頻率及類型
自閉症特徵
腸胃道症狀

相關資源:
  國際病友團體 www.mecp2duplication.com/

參考資料:
http://ghr.nlm.nih.gov/condition/biotinidase-deficiency
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284/
Ramocki et al. The MECP2 Duplication Syndrome. Am J Med Genet A. 2010 May ; 152A(5): 1079–1088.

編譯:陳怡禎
審閱:李妮鍾醫師 2015.06.08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