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9-CM診斷代碼:277.8
ICD-10-CM診斷代碼:E61.5
病因學:
Molybdenum(鉬)在體內的代謝物是作為亞硫酸鹽氧化酶(sulfite oxidase)、黃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以及乙醛氧化酶(aldehyde oxidase)三種酵素輔酶的微量元素,缺乏鉬代謝物會造成黃嘌呤(xanthine)代謝成尿酸(uric acid)、亞硫酸(Sulfite)轉變成硫酸鹽(Sulfate)以及其他的代謝過程受阻。鉬輔脢缺乏症(Molybdenum cofactor deficiency)致病原因為調控Molybdenum cofactor(鉬輔酶)合成的MOCS1、MOCS2或是GEPH基因損壞所致,多數患者為MOCS1基因缺陷。
發生率:
此症發生率極低,截至目前約有100位個案被發表出來,尚未有疾病發生率的推估。
臨床表徵:
內容
+:有症狀表現 ±:可能有或沒有症狀表現
系統
|
可能有的症狀表現
|
嬰兒型
|
兒童型
|
神經系統
|
腦萎縮 Brain atrophy
腦室擴張 Dilated ventricles
|
|
±
|
背部張力過低 / 四肢張力過高
Axial hypotonia / Peripheral hypertonicity
|
+
|
|
嚴重抽筋 Major motor seizures
|
+
|
+
|
發展遲緩 Development delay
|
|
+
|
肌肉麻痺 Hemiplegia, 運動失調 Ataxia, 舞蹈狀的活動Choreiform movements
|
|
+
|
眼睛
|
水晶體異位 Ectopia lentis
|
|
+
|
腸胃道
|
餵食困難 Feeding difficulties
|
+
|
+
|
其他
|
外觀異常 Dysmorphic feature
|
±
|
±
|
遺傳模式:
為一體染色體隱性遺傳,若父母為帶因者,每一胎有25%的機率生下患者,50%的機率是跟父母一樣的帶因者,25%的機率正常。
診斷:
實驗室檢查:
1. 快速篩檢:新鮮尿液Sulfite test試紙測驗陽性
2. 其他生化檢查
|
鉬輔酶缺乏症
|
酵素名稱
|
亞硫酸鹽氧化脢(Sulfite oxidase)
黃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乙醛氧化脢(Aldehyde oxidase)
|
尿酸 (uric acid; P,U)
|
下降(<1 mg/dl)
|
高半胱氨酸 (Total homocystrinr;
P)
|
下降
|
乳酸鹽 (Lactate; P,U)
|
上升
|
牛磺酸 (Taurine; P,U)
|
上升
|
胱氨酸 (Cystine; P,U)
|
下降
|
亞硫酸 (Sulfite; U)
硫胱氨酸 (S-sulfocysteine; U)
硫代硫酸鹽 (Thiosulfate; U)
硫胱氨酸 (Sulphocysteine; P,U)
|
上升
|
硫酸鹽 (Sulfate; U)
|
下降
|
黃嘌呤 (Xanthine; P,U)
|
上升
|
影像檢查:
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等,評估患者腦部病變的程度
酵素活性測定:
以肝臟切片檢測Sulfite oxidase活性降低為主,檢測肝臟或腸黏膜的Xanthine dehydrogenase(Xanthine oxidae)酵素亦可發現活性降低。可經皮膚纖維細胞(fibroblast)評估細胞內molybdenum cofactor的代謝情形。
基因檢查:
可抽血經分子生物技術,檢測是否帶有MOCS1, MOCS2或GEPH缺陷基因。
治療:
對於此症的治療,目前主要以症狀治療如癲癇控制等為主。曾經有人嘗試使用低甲硫氨酸輔以補充Cysteine飲食治療,但效果未明。目前有國外研究單位嘗試藉由給予病患cPMP(Cyclic pyranopterin monophosphate)的臨床試驗,測試是否可以改善由MOCS1基因缺陷所引起的鉬輔酶缺乏症第一型(MOCOD type1)。
參考資料:
1. OMIM- http://omim.org/entry/252150
2. Boles RG., Ment LR, et al. Short-term response to dietary therapy in molybdenum cofactor deficiency (1993) Ann Neurol., Nov;34(5):742-4.
3. Physician's Guide to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Metabolic Disease (1996) Editors: Blau, Duran, Blaskovics.
4. Schwarz G., Review: Molybdenum cofactor biosynthesis and deficiency (2005)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Vol.62.
5. Schwarz G., Santamaria-Araujo J. et al. Rescue of lethal molybdenum cofactor deficiency by a biosynthetic precursor from Escherichia coli (2004)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Vol. 13, No. 12.
彙整:蕭雅慧
編審:李妮鍾醫師 2007.04.03
2015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以上資料轉錄自「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