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0730
疾病類別: 07
疾病名稱: 泛酸鹽激酶關聯之神經退化性疾病  ( Pantothenate Kinase 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277.9
ICD-10-CM診斷代碼:G23.0

病因學:
  
泛酸鹽激酶關聯之神經退化性疾病(Pantothenate Kinase 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 ; 簡稱PKAN),又稱為Hallervorden-Spatz syndrome (HSS)或neurodegeneration with brain iron accumulation (NBIA),是一種罕見的兒童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常在10歲前發病,鐵離子在基底核會不正常的堆積,造成漸進惡化的肌張力不全,並伴隨有色素性視網膜病、發音困難等症狀。另外約有25%的患者於10歲後發病,症狀有顯著的語言障礙、精神障礙等。

  目前已知此症導因於PANK2基因之突變,所轉譯的蛋白為泛酸鹽激活酵素(Pantothenate kinase 2)會在粒線體中作用,其功能為調控coenzyme A的生成和負責N-pantothenoyl- cysteine、泛酸(pantetheine)、泛酸鹽(pantothenate)的磷酸化,並避免這些物質的堆積。當泛酸鹽激活酵素因基因突變而功能受損時,將造成N-pantothenoyl-cysteine、泛酸、鐵離子、半胱氨酸的堆積,對細胞會產生毒性。雖然詳細的致病機制目前並不清楚,但在腦細胞中堆積的半胱氨酸可能會和鐵離子相互作用,並協同其他分子對腦細胞產生壓力,最後導致神經細胞的退化。因為此酵素會在粒線體中作用,因此症的症狀表現可能跟能量生成障礙有關。

盛行率:
  
關於PKAN之盛行率,目前並無確切的統計,目前估計為1~3/1,000,000左右,此症之男女發生率大致相同,典型的發病年齡為孩童中期至青少年早期,但也有成年早期發病的例子。

臨床表徵:
  
PKAN依發病年齡、臨床症狀和疾病發展速度可分為典型PKAN (Classic PKAN)和非典型PKAN (Atypical PKAN): 

典型PKAN (Classic PKAN)  非典型PKAN (Atypical PKAN) 
• 發病時間較早,通常於6歲前發病,平均發病年齡為3.4歲。
• 病情的發展時而快速,時而穩定,但仍呈現持續惡化的趨勢。
• 肌張力異常:下肢因為肌肉過度收縮而造成步伐困難和動作的局限;上肢、頸部、臉部也會出現肌張力異常。
• 突發性的肌肉痙攣;肌肉僵硬。
• 運動失調:失去協調動作的能力、手足徐動症(Choreoathetosis)。大約在發病後的10-15年間會失去行動能力。
• 發音、說話困難並伴隨吞嚥困難。
• 可能有智力受損,或漸進惡化的失智。
• 2/3的患者會有色素性視網膜病。另有視網膜退化病變會到導致夜盲症、周邊視野的喪失甚至有失明的可能。
• 患者的壽命差異很大。 

• 平均發病年齡為13.6歲。
• 疾病的發展速度較緩慢。
• 語言障礙:如發音困難、會重複語句的複語症(palilalia)和說話急促等。
• 走路模式類似帕金森氏症患。大約在發病後的15-40年間會失去行動能力。
• 性格改變:個性會變的衝動、暴力,憂鬱症跟情緒不穩也是常見的症狀。
•可能會有認知障礙。
•較晚發病的患者,智能跟適應行為的損害較少。
•在同一家族中的患者,發病年齡、症狀嚴重程度跟疾病進程變化很大。

遺傳模式:
  
此疾病之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致病的PANK2基因位於第20號染色體上的20p13位置。患者的手足有1/4的機率會罹患此症,1/2的機率為不帶症狀的帶因者,1/4的機率為正常人。若已找到患者或家族中所帶的基因突變點,可以此作為產前診斷的依據,因此產前的遺傳諮詢是必要的。

診斷:
  
在PKAN的診斷上,可依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如錐體外路徑的功能異常)、發病年齡等來判斷,此外還可利用影像學檢查和基因檢查來確定診斷。

1. 影像學檢查: 
  核磁共振(MRI)是常用來診斷的工具,在患者的T2加權影像(T2 weighted imaging)中,於蒼白球(globus pallidus)的位置可觀察到像「老虎的眼睛」(eye of the tiger)的影像,目前的文獻指出,腦部的病徵與基因突變具高相關性,已找到PANK2突變基因的患者,其核磁共振的影像中,幾乎都能觀察到此影像變化。

2. 基因檢查:
  PANK2基因是目前已知與PKAN有關的致病基因,因此可利用PANK2的基因序列分析為診斷依據。基因檢查除了用以診斷外,也可運用於產前檢查中。此外,除了單點突變外,目前有研究指出有3-5%的患者,發現有PANK2基因的重複或缺失。

治療:
  目前並沒有任何治療方法可以延緩或停止患者腦部的神經退化,僅能針對症狀進行治療。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如Levodopa、Trihexyphenidyl,對某些患者有幫助。Diazepam和Dantrolene能夠緩和肌肉痙攣和僵硬。曾有案例顯示,在較嚴重肢體僵硬的病人的脊髓液中注入Baclofen,對一些患者也具有療效。蒼白球燒灼術(Pallidotomy)可用來緩和肌張力異常的疼痛感,或可稍加回覆患肢的功能。患者在語言方面的障礙,可利用電腦等給予額外的協助。

預後:
  此症為一漸進式疾病,失能的部分並無法復原。患者發病年齡越早,疾病進程越快。患者的壽命依不同的患病類型和疾病進展速度而有所差異,面部肌張力障礙可能導致吞嚥困難跟營養不良等影響,常見的死亡原因為營養相關的免疫缺陷、吸入性肺炎等;有少數案例是因肌張力障礙而死亡,但隨著醫療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患者可以成長到成年期。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以上資料轉錄自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