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代碼: 0727 | ||||||||||||||||||||||||||||||||||||
疾病類別: 07 | ||||||||||||||||||||||||||||||||||||
疾病名稱: Pelizaeus-Merzbacher氏症,慢性兒童型腦硬化症 ( 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 ) |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有 | ||||||||||||||||||||||||||||||||||||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有 | ||||||||||||||||||||||||||||||||||||
ICD-9-CM診斷代碼:330.0 ICD-10-CM診斷代碼:E75.29 前言: 慢性兒童腦硬化症是由兩位德國醫師Pelizaues和Merzbacher分別於1885年和1910年研究同一家族,其中多位家族成員有異常眼球運動、小腦共濟失調及智力發育遲緩的病史而發現,並將此症命名為Pelizaeus- Merzbacher Disease,簡稱為PMD;此症主要為中樞神經病變,好發於孩童,亦稱為慢性兒童腦硬化症。 病理簡介 : PMD是性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疾病,是一中樞神經髓鞘發育不良的疾病,病因為X染色體(Xq22.2)上類脂質蛋白(proteolipid protein)基因(PLP1)發生突變所致,使神經髓鞘化(myelination)的過程受影響而致病。 中樞神經的髓鞘化需要寡突膠細胞(oligodendrocyte)的協助才能達成,寡突細胞會圍著神經軸突(axon)移動,使細胞膜一層一層將軸突覆蓋包裹住,這層組織就稱之為髓鞘。 類脂類蛋白(PLP)即佔髓鞘(Myelin)中蛋白量的一半,當PLP1基因產生致病突變,會造成類脂質蛋白的生合成異常,或產出沒有功能的類脂類蛋白;當此類蛋白大量累積在寡突細胞中,會使這些細胞早期凋亡,而讓神經無法順利被髓鞘化,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隨鞘減少或消失,進而衍生神經相關徵狀。 PLP1基因的突變或重複/缺失皆可能導致PMD。約50% 患者是因PLP1基因片段缺失或重複而致病,其中大部分患者是因重複片段而致病;另外有30%是基因突變而致病。若是因為片段缺失或重複致病的患者,嚴重程度會因致病片段的大小跟受影響的基因有所不同,臨床表現亦有所差異。 具PLP1重複的患者在一歲前就會出現癲癇、運動失調、認知發展遲緩的症狀,大部分的患者仍可具有一些語言能力。近年來有研究顯示,具三倍或多倍PLP1基因複製的患者,其臨床症狀較雙倍複製的患者還要嚴重。 遺傳模式: 此疾病在美國之盛行率約為1/200,000~1/500,000。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患者多為男性,但某些女性帶因者,因X染色體去活化作用(X inactivation),也會出現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及預後: PMD發病時間可能在新生兒到幼童期間,若幼童期發病,患童一開始,頭、眼部轉動正常,但發病後反射會漸漸消失。常見的症狀有:波動性的眼球震顫、頭部擺動、肌肉張力低下、不正常的舞動,呼吸喘鳴聲(stridor)、四肢麻痺、手腳外側痙攣、運動失調、發展遲緩、痴呆、智能障礙等徵狀。 PLP基因變異的相關疾病依臨床症狀和發病年齡可分為五型(見下表),最嚴重的為新生兒型PMD(Connatal PMD),常因併發呼吸系統疾病而致死。典型的PMD(classic PMD)大都導因於PLP1基因重複,存活年齡可至70歲。臨床症狀介於二者之間的中介型(Transitional PMD)亦曾被報導過。 診斷: 1.影像檢查: 除了臨床的症狀表現外,MRI檢查是常用的影像診斷依據,可依此判別大腦白質、腦幹、小腦有無病變,大部分的患童可觀察到腦白質體積減少、廣泛性的大腦白質病變、胼胝體變薄和髓鞘普遍性的減少的徵狀。 2.神經學檢查: 聽覺誘發電位(AEP)、視覺誘發電位(VEP)、體感覺誘發電位(SEP)是常做的檢查,典型的PMD患童的體感覺誘發電位和周邊神經傳導速率的結果通常是正常的。 3.分子基因學檢查: 分子生物學技術有助於PMD的確診,如螢光原位雜交法(FISH)、量化的南方點墨法(quantitative southern blot analysis)等,可確認PLP1基因有無過量複製的情形,或以PLP1基因的序列的篩檢,檢測有無突變點的產生。 4.產前檢查: 若已經由分子生物學檢查,確定患童PLP1基因的突變,媽媽或其他家族成員可以在懷孕10~12週時進行絨毛膜採樣,或在懷孕14~18週進行羊膜穿刺(視羊水量而定),以獲取胎兒細胞,進行基因檢測確認胎兒是否罹病。 以下為近來PLP基因變異主要五型臨床疾病的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