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分類代碼: 1802
疾病類別: 18
疾病名稱: Cockayne氏症候群,柯凱因氏症候群  ( Cockayne Syndrome )
現階段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
是否已發行該疾病之宣導單張:
ICD-9-CM診斷代碼:759.89
ICD-10-CM診斷代碼:Q87.1

  柯凱因氏症候群( Cockayne syndrome ) 是生命的殘酷變奏,讓罹病的孩子在短暫的、還算正常的嬰幼兒期之後,一下跳接到了老年期,錯亂了父母子女的角色扮演,也傷透了家長的心。這樣會提早衰老的病症是源自於基因修補酵素的病變,屬於單基因遺傳病,與真正的早老症( progeria )一樣都是極為罕見的早老性疾病,只是柯凱因氏症患者的病情更加嚴重,智能會受到全面性的重大傷害,故而又稱為「類早老症」或「類早衰症」 ( progeroid disease )。

症狀表現
  柯凱因氏症依臨床表現分為4類,第1型柯凱因氏症是最典型的表現,這些孩子出生時完全正常,2、3歲之前除了稍為瘦小之外,發育及發展幾乎都像個正常的兒童,不過自此之後生長發育便開始遲緩下來,很多原本已學會的能力和動作、語言等會逐漸退化,甚至完全喪失。病兒會慢慢消瘦、眼窩深陷、頭髮稀疏,頭顱不再長大且腦部常會出現鈣化斑;鼻子小而尖,耳朵顯得很大,兩頰的皮膚常因對光敏感而呈現紅斑,但不易產生皮膚癌,厲害時還會脫皮,眼角膜逐漸變得混濁起來,牙齒參差不齊且蛀牙情形嚴重;身材不高,再加上關節攣縮變形,因此顯得像個小侏儒。

  此症病人會有重度智障,聽覺越來越差,視覺也會逐漸喪失,小小的心靈不堪承受生理感官功能急速的衰變,往往變得神經質且缺乏安全感,每每在睡夢中尖叫、驚醒,白天則畏光,漸漸退縮起來。咀嚼、吞嚥能力也會慢慢消失,終至需仰賴鼻胃管餵食,還常會嗆到,偶而尚因此導致吸入性肺炎。運動協調功能也日漸退化,走路的步履越趨不穩,最終將喪失行走的能力。患者的平均壽命約在10〜20歲左右,但也有存活至30歲的患者。

  第2型患者症狀更為嚴重,於出生時即有生長遲緩的跡象,神經系統發育狀態相當不好。其他症狀包括約先天性白內障或其他眼部異常及關節異常等。患者的平均壽命約為7歲左右。而第3型患者症狀較輕微,發病年齡也較晚,患者擁有正常的生長及認知發育,或是認知發育較晚才會受到損害。

  另外還有另一型為著色性乾皮—柯凱因氏症候群(Xeroderma pigmentosum—Cockayne syndrome,XP—CS),患者會出現臉部雀斑、早期皮膚癌等著色性乾皮症患者的症狀,也會出現柯凱因氏症的症狀,包括智力障礙、痙攣、身材矮小和性腺退化。不過此症患者的骨骼正常,也沒有柯凱因氏症的臉部特徵及鈣化斑的現象。

遺傳模式
  此症屬於自體隱性遺傳病,也就是說其父母可能碰巧都是無症狀的隱性帶因者,這種情況會有4分之1的再發機會,此症約有〜35%是因ERCC8基因突變而致病;另外有〜65%是因ERCC6基因突變而致病。馬偕醫院小兒科醫治過的12個病例當中,便有1對是兄弟,所以做好遺傳諮詢,並尋求產前診斷的協助是十分要緊的事。

發生率
  此症的發生率在歐美估計為每百萬為新生兒中會有2〜3位患者,台灣地區確定的個案數到目前為止尚不滿30例,分佈在全國各地。

致病原因
  現階段已知此症的致病原因乃是「喪失了基因自行修復能力」之故:人體細胞內的基因時時刻刻受到藥物、化學物、自由基、紫外線、幅射線等的傷害,常會產生缺損或小故障,遇到此種狀況,細胞內普遍存在的基因修補系統便會自動開啟,進行缺損處的修復工作,很快就能讓基因恢復正常功能;然而柯凱因氏症的患者缺乏此種基因修復的能力,因此面對處處因內、外在因素造成的基因缺損,無力修補使之復原,日積月累的結果,便造成各個器官機能逐漸退化、喪失。

診斷
  對於此症的診斷,可以使用皮膚纖維芽細胞培養,再讓纖維芽細胞接受紫外光照射之後觀察細胞群落受傷復原的能力,與正常人的細胞相較,患兒細胞的復原能力明顯地降低。另外也可利用基因定序,檢查患者的ERCC6及ERCC8基因是否產生致病突變。這些方法亦可用於產前診斷,抽取羊水細胞做培養,再與正常羊水細胞一起比較其受傷後的修復能力。

  全民健保開辦之後,備受煎熬的家長可以大為減輕醫療費用的負擔,讓這些孩子有較多的機會接受完整的治療,不過醫療總有無能為力的時候,對於這樣特殊病症目前沒有治本的方法,主要依照症狀治療,包括個人化教育、物理治療、胃造瘻管、痙攣及震顫的藥物,另外患者也需使用防曬乳及太陽眼鏡來避免陽光的傷害。雖然目前的醫療技術雖然無法治癒此症患者,但是周全的人性化照護環境能為他們略盡人事,提供較好的生活及照護品質,也唯有對於弱勢族群醫療需求的重視與研發,才是促進醫學進步重要的原動力之一


以上資料轉錄自本會成立特刊
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 林炫沛醫師提供
2017年委託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 審稿
2021年賴建亦/李妮鍾醫師 審閱更新


其他有關此項疾病之介紹,請詳見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網頁、本會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網頁、本會繪本「螢火蟲故事島第二季-亮亮的回憶